践行“3456”心理育人 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心理育人”精品项目建设成效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作为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育人”精品项目建设高校,在项目建设期间逐步构建了“3456”发展型心理育人新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建强“三支队伍”,优化心理育人支持体系
学校坚持动态配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员与学生心理委员3支工作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平均每年在校内外开展普及性全员培训、发展性专业培训与突破性高端培训20余场次,开展访学研修与学习交流,提升心理健康教师能力水平。联合共青团共建“晴天”心理咨询团与心理协会,组织1200余名心理委员参加业务培训,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并给予专项补贴。3支队伍的不断培优建强,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提供了专业化的队伍保障。
实施“四项工程”,巩固心理育人工作成效
实施课程质量提升工程。着力健全课程体系,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公共必修课,推动翻转式和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
实施“五育”并举育心工程。将心理健康教育嵌入思政教育和服务管理各环节,以德育心;开展成长论坛、心理活动月等品牌活动,以智慧心;开展运动竞技、周末舞会等健身活动,以体强心;开展墙绘美化、音乐剧展等特色活动,以美润心;开展春耕秋收季、手工达人秀等实践活动,以劳健心。近3年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136项,师生参与度高、满意度高,受益学生近10万人次,在成长论坛、微视频、心理剧等比赛中获得市级以上荣誉43项。
实施咨询指导规范工程。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二级工作站,通过建章立制、完善流程与档案管理,提升服务规范性。设立24小时援助热线,开展科普宣传、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每学年开设不低于720小时的咨询预约时段,年平均接待量约830人次。
实施预防干预“四早”工程。建立“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机制,每学期开展全员普查和筛查谈话活动,深入学生课堂、寝室、活动室、网络空间,创建“一人一卡一表”,实施精准帮扶。
近年来,学校推进“四项工程”走深走实,心理异常高风险群体数量持续降低。
构筑“五维平台”,推进心理育人互联互通
学校构筑校医、校社、校校、校家、校生“五维平台”,强化平台间互联互动。推进与专业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打通快速转介就医绿色通道,“专人专档”信息共享与追踪。强化与社会力量的多方联动,与卫生健康部门、网信部门、公安部门等加强协作配合,与中小学探索“心理健康小卫士”志愿服务,提升大中小学一体化联动效能。促进与兄弟高校的学习交流,依托示范中心建设,与兄弟高校开展育心工作沙龙,探索育人新途径。加强与家长的长效沟通,完善学生家庭档案,假期开展“千人家访”活动,与社区共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实现与学生的亲密互动,运用思政讲堂、心理对白等载体,融入学生生活,体悟“心情温度计”。
完善“六同机制”,着力心理育人改革创新
学校不断完善统筹课程、品牌、服务、筛查、预防、科研一体化发展,协同推进。课程教育与科普宣传协同推进,创建教学、实践、咨询融合教学模式,推介科普知识“每日健康小贴士”,提高知识普及率。精品项目与特色活动协同推进,打造育人精品项目,塑造“晴天心理”“525心理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网络服务与数字赋能协同推进,开发“心海导航”线上预约咨询、活动报名和成长分享,实现工作一体化。全面普查与重点筛查协同推进,利用不同测评工具开展全员普查,分级分类重点筛查,增强甄别时效性。防护预警与干预治疗协同推进,构筑“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网络,建立普通异常学校引导、特殊异常专业疏导、严重异常转介治疗的校医联合机制,凸显干预科学化。科学研究与工作实践协同推进,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学生成长为依据,开展调查研究和成果转化,接续发展可视化。
学校始终坚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在建强工作队伍、优化工作举措、构建育人平台、完善协同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安全防护网,坚定不移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努力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张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