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使命谋发展 聚力创新求突破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以“双高计划”项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沈阳实践
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明德精技、铸魂育人、多元合作、服务社会”核心理念,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走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拼搏之路、创新之路、奋斗之路。
长期以来,学院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步伐,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职普融通为关键点,为学生创造多样化教育选择机会;坚持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坚持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要为破解“卡脖子”问题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又要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中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有力支撑作用。
多主体育人
引领学生高素质发展
在国家“双高计划”项目建设中,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以立德树人引领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推动素质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构建起素质教育育人体系,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为了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院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校内与校外红色教育基地相结合,与抗美援朝纪念馆等签订《红色教育共建基地协议》,实施“点亮红色地图”项目;实践教育与沉浸式教育相结合,与企业联合开发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实景VR体验,通过“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等场景模拟体验,拓宽育人载体。
通过育人实践,学院涌现出一大批辽宁省技术能手、辽宁省向上向善好青年、辽宁省志愿服务先进个人、沈阳市青年岗位能手、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沈阳市优秀共青团员、郭明义爱心团队“优秀志愿者”,获评2022年度“沈阳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及“沈阳市先进团委”、2022—2024年度沈阳市青年文明号,彰显了学院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校企合作
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学院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引领,全面推动产教深度融合。通过持续优化顶层设计,厚植“能融”的根基;加快关键领域破冰,增加“敢融”的底气;打造同频共振服务,激活“想融”的需求;练好职业教育内功,坚定“融好”的目标。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专业布局,对专业“调停转增”,强化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多专业融合和多技术整合;与华中数控等200余家企业保持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共建云智、智能装备制造、新松等9个特色产业学院,牵头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等24家成员单位共同组建辽宁省输变电装备产业链产教融合共同体,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云智产业学院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高新区现代产业学院,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学院、新松产业学院获批辽宁省兴辽产业学院。
由学院牵头组建的辽宁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学院推进集团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基于产教融合的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吸纳156家企业、行业学会及科研院所参与集团化办学。组建“米其林班”等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利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优势资源,开展“3D打印技术”等社会培训服务;成立大国工匠职教联盟,聘请姜妍等26名大国工匠担任客座教授。
学院高度重视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成果应用推广工作,与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成员院校共享现代学徒制“2611”培养模式创新成果。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等8个专业被评为辽宁省现代学徒制示范专业,相关成果分别获得2020年辽宁省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2年辽宁省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双元”创新探索
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匹配
学院通过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致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与德国职教集团、德资企业合作,积极探索德国“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商洽德国中小企业联合会、德国WBS职业教育集团细化落实战略合作协议。与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晨宝马”)等德资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选录项目班学员、共建混编师资团队、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共同考核评价学生,教学组织实施坚持“基础课程通用化、专业课程项目化、师资团队认证化、实习实训设备生产化”,将职业素质、企业文化、技能培养贯通人才培养各环节,形成“六共四化三贯通”的“双元”人才培养模式。2021年8月,学院承担辽宁省职业教育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双元制”人才)标准化试点项目,2022年获辽宁省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先后与华晨宝马签订《全新职业教育项目》合作协议,与西门子等10余家德国企业签订《“双元制”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协议。开设机电一体化等5个对接德国企业需求的职业工种,校企共建“宝马机电班”等20个订单班。近3年,学院中德学院60%的学生被德企技术维修岗位录用,华晨宝马汽车返修岗位新进员工全部为中德学院毕业生,部分优秀毕业生已走上工程师岗位。2020级宝马项目班在宝马集团全球标准化考试及宝马集团全球学徒生满意度调查中均名列前位,2名学生即将于2023年9月由华晨宝马公派赴德国交流学习。
建筑工程学院牵头组建沈阳都市圈现代建筑产教融合共同体,不断进行行业服务与人才培养多维链接的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在项目建设中,打造了CSCI(定制、共享、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利用“职标融入化,资源定制化,课程任务化,教学多样化”特色教学模式开设两期CSCI教学班,学生以施工员、材料员等岗位身份进入现场,全程参与土方、基础等工程项目的实地建设和学习,成果获2022年辽宁省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培养的学生在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评中,通过率达到95%以上;获全国钢筋平法施工应用赛项一等奖;获得在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卡中国等优秀企业实习就业的机会。
此外,学院与辽宁工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网络工程3个专业率先开展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试点,打通人才培养通道。
多手段赋能
建设高层次教师教学团队
学院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引博育博,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累计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及博士42名。通过多年不懈建设,学院现有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8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9个、专业带头人14名、教学名师10名、骨干教师14名,“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1名。
学院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云计算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对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及“数字沈阳”建设目标,以“5G+工业互联网技术”等专业群建设为载体,以“‘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构建结构化师资队伍”为导向,整合学院及华为、商汤、南京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平台的优质资源,构建了“导航·定制·赋能”师生培养体系,塑造数字工匠之师,培养定制化数字人才。以“强机制”(提升创新团队的内在动力)、“拓载体”(多渠道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为教师成长赋能。
学院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注重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认证化教学团队。与德科斯米尔、西门子等国际型企业紧密合作,开展师资培训认证及专业技术交流活动,先后实施德国马格德堡、法兰克福“智能制造专业教师双元制”专题培训项目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访问学者项目。截至目前,教学团队通过德国AHK教学能力认证达60%以上。学院同时注重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已组建宝马智能制造、锦达模具等校企混编教学团队5个,通过组织项目化教学改革经验交流、项目化教学示范课、教师定期到德资企业兼职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
搭建多元化平台
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
学院聚集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构建起具有沈职特色的“三协同中心、二服务中心、一专家工作站”多元化技术服务平台。学院获批国家技能型人力资源协同创新中心,成立智能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型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获批沈阳市技术转移中心,成立学院技术服务孵化中心;获批沈阳市专家工作站,促进地方产业高速发展,实现新技术资源校内共享、校企融通,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2019年以来,开展横向技术服务项目51项、获省厅级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类纵向科研项目41项,获批职务实用专利142项、软件著作权32项。通过科技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与智力支撑。
高水平合作
提升国际影响力
学院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加入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经审批成为东北三省一区“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等,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联盟发挥带动作用。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学院联合“走出去”中资企业沈阳中德新松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中文+职业技能”援外培训,面向泰国IRPC科技学院教师及新加坡、泰国等国的技术工人开展师资培训和技术技能培训。
学院注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承办“第十二届中日国际环境与健康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微生态与健康教育学术年会”,会议被国内外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
学院积极与国际知名组织机构开展合作,全方位拓宽国际合作渠道。与英国国际人才交流与职业培训服务中心签署了《中英人才联合培养合作意向书》,就国际化师资培训、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展开合作,促进国际化办学再上新台阶。
未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抓住职业教育发展机遇,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李宏印 李展超 王浩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