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引导未成年人理性追星势在必行

  “为什么非要给偶像打榜?”“他需要我来守护啊!”这是近期发生在黑龙江省某医院外科诊室里的一段对话。一方是今年16岁、正上高中的女孩,另一方是她的爸爸。此前,女孩因偷偷拿走家里的上千元钱准备给偶像打榜而与父亲发生争吵推搡,导致两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受伤。

  据《法治日报》报道,有调查显示,像报道中女孩这样的未成年人追星现象并不少见。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也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一些未成年人不爱学习爱追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打榜和投票。为了维护偶像形象,他们甚至与其他明星的粉丝争执,频频出现举报、互撕、网络暴力等行为。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岁月。在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个阶段会寻找偶像,希望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来塑造自我,找到自己的成长方向。追星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也是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因此,未成年人量力而行,花费时间和精力适度关注自己喜欢的明星,并理性购买周边产品,这本身属于个人选择,不必大惊小怪。但非理性的追星行为,不仅会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以新闻中提到的这个16岁女孩为例,她全然不顾父母的一番苦心,因给偶像打榜这件事,竟然与父亲“反目成仇”,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可取的,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和警惕。

  当追星行为超出正常的边界范围,未成年人可能会对偶像产生过分的依赖心理。由于缺乏自控力,他们往往会为了维护偶像形象,最终陷入盲目追星引起的恶性循环。对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未成年人理性追星。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让他们了解到追星的限度和规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对偶像言行要学会辨析,追星行为不可越界。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文化、体育、科技等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充盈其精神世界。对于那些因追星行为而出现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可通过心理咨询、家庭教育、社会工作等多种方式,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重新建立自信和勇气。

  追星现象较为集中的网络平台,也应切实担起管理责任,对不良账号、不良信息及时处理。网站平台开设追星类节目时,需要遏制未成年人非理性行为的“氪金”冲动,否则节目可能遭受停止播出等处罚。在这方面,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平台的专项监管,对非理性、无底线的追星问题进行常态化治理,包括严格限制打榜、投票等商业化行为,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不良信息影响。当下,不少地方已通过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不断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净化平台内容环境,让其在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之下规范发展。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也提出严格禁止未成年人打赏、应援消费等行为的建议,全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护航。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在报道偶像和追星现象时,也应注重劝导未成年人正确看待偶像。通过正向引导,让未成年人认识到追星不能盲目,真正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拜的是那些为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英雄烈士等,他们才是真正的明星。唯其如此,未成年人方能明确自己的追求方向,有更多的责任担当和更大的作为。

  (作者孔德淇系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