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一中全面推进智慧教育

  数字化改革:一所县中崛起的支点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一中全面推进智慧教育

  在福建沙县,近年来教育的生态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当地人不再送孩子到三明市甚至更大城市去读书,而是选择留在沙县本地就读,甚至周边区县乃至三明市区的居民也选择送孩子就读沙县一中,不少人还因此在沙县安身置业。从“留不下”到“吸引来”,其源头在于县中崛起、区域教育发展提质。

  探秘:

  县中改变的缘起

  福建沙县,位于闽中,由武夷山脉、戴云山脉相夹,县域内山峦纵横,沙溪贯穿全境。历历山川,泱泱秀水,如画胜景,是发展资源,却也是教育阻隔。

  20世纪90年代,沙县县域人口大量离乡外流,以经商谋生的沙县人将沙县小吃带到了全国各地,加速了小吃产业的快速发展。沙县小吃遍布全国各地,声隆于外,而沙县教育却并没有随着小吃产业同向发展。相反,与小吃产业发展相伴的是留守儿童、子女托管、隔代监护、优质生源流失等问题。区域教育事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境,当地曾流传着“沙县小吃,富了一代,误了一代”的说法,教育亟须改变。在当地人看来,沙县教育质量最直观的“晴雨表”便是县中——沙县第一中学的变迁。

  探访沙县一中的念头,源自记者在沙县区南阳乡大基口村与村民黄水生的交谈。67岁的黄水生聊起考入沙县一中的孙子,满脸自豪。“县一中这几年发展得相当厉害,考进一中相当于一只脚踩进好大学了!”据黄水生说,几年前,比起沙县一中,南阳乡人更愿意把孩子送到附近的尤溪县或三明市区读书,“留在沙县上学的都是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没有办法的办法”。

  说起孙子小吉近来的学习情况,黄水生满脸骄傲。从入校时成绩一般,到如今科科优秀,腼腆内向的小吉在学校渐渐找到了自信。在这短短时间就能实现“低基础高发展”这一可喜的改变,恰恰是源于小吉与县一中推行智慧教育的亲密接触。

  小吉的父母在广州经营一家沙县小吃店,早起晚睡,鲜少有时间关心孩子。即便偶尔电话沟通,也仅仅是“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这类老生常谈的唠叨。对于小吉的学业,家里的老人更是帮不上忙。

  “刚来县城上学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土包子’进城,连成绩也显得很普通,同学说的很多东西我没见过,也插不上嘴,智能平板也是第一次用。”彼时的小吉以“小透明”自居,偏坐教室一侧,沉默寡言,常常因为黑板反光看不清板书而走神,也从不敢主动找老师答疑解惑。

  他喜欢用智能平板上课,起因是发现平板解决了“距离公平”的问题。

  “所有人的眼睛到平板的距离是一样的,都能看清老师推送的内容,不会出现坐在教室的不同位置,眼睛到黑板远近不一样的问题。”

  对于学校提供的便利条件,小吉心存感恩。日常学习中,他习惯于通过截屏的方式高效记录课堂重难点,通过平板查看错题情况,再通过个性化学习手册归类分析、查缺补漏、反复练习。“这样的课堂更有趣一些,节奏也更紧凑,我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学习效率提高不少,成绩自然而然就上来了。”谈及学习的进步,小吉感触很深。

  从当地人的“无奈之选”到“优质之选”,这所一度“塌陷”的县中近年来的崛起无疑与其背后的教学变革息息相关。

  突围:

  借力教育数字化

  现任校长吴水英还记得2017年到任沙县一中时的窘迫情景,那年招生季,学校高一新生实招人数与原定指标相差近50人,而这50名学生绝大部分是中考成绩排名前列的“尖子生”。说起当时的情况,吴水英的眉头不自觉地皱起来。

  “被掐尖”是沙县一中彼时面临的困境,也是这一办学历程近百年的县中教育教学质量下滑的结果。

  “去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获得更大的升学机会,这没错。真正的问题在于,县一中为什么留不住本县的学生?”面对不利境况,吴水英不愿随波逐流,而选择寻找破局的方法,“学校的发展不能完全依赖生源,提升教学质量才是王道。”

  逆势奋起,吴水英既有信心,更有底气。面对学校留守儿童占比近半的情况,沙县一中提倡主人意识、主动作为、自主管理的“三主精神”,帮助学生强化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在此基础之上,2021年下半年,沙县一中先行试点,引入智慧教育系统。对此,吴水英从未有过迟疑。她认为,即便是劳动力密集的小吃产业也在追随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加速产业升级,“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更应该走在前面,主动融入时代潮流”。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沙县一中率先将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和个性化学习手册应用在日常教学中。

  “每个孩子情况都不一样,不能用一套方案面对所有学生,需要分层分类,精准施教。”该校高三年段物理学科组组长徐芳芳将精准教学作为课堂提质的不二法门。她认为数据是教学的“风向标”,针对班级学情备课,摆脱主观经验带来的盲目性,以学定教,能够让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

  课堂教学之外,徐芳芳则更看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学生个体学情生成的个性化学习手册,做到了量身定制,帮助学生将知识薄弱点、重难点各个击破。即使不在教室,学生依然可以有针对性地自主巩固知识内容。”她说。

  智慧教育的常态化深度应用,正在改变着沙县一中教与学的模式。身处教育数字化的转型浪潮中,吴水英认为,学校教育要回应社会关切,满足区域群众对教育质量的期待;同时,也要顺应时代需求,适时借力,不断强化自身育人能力。

  每天的晚自习放学,吴水英总会站在大门口送学生出校园,满面笑容地看着学生或缓行慢步,或雀跃奔跑。其间,她能叫得出许多学生的名字,说一些鼓励的话语。

  “他们都是父母的宝贝、家庭的希望,孩子们努力了一天,回家前听到几句鼓励的话,我相信他们会感到快乐。”吴水英告诉记者,这是一天中她最享受的时刻。

  变革:

  经验的辐射传导

  教师是教育转型得以落地、教育理念创新与教育模式深刻变革得以实现的核心与关键。

  在沙县一中,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吴水英看来,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两个重要主体,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长期以来,沙县一中依托“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帮助青年教师快速适应岗位,提升业务能力。

  26岁的伍香是沙县一中青年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仅入职3年便成为教学骨干。今年,她送走了自己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

  作为同批次新教师中唯一一个跟班任教且担任班主任的佼佼者,伍香将此归结为学校完善的“师徒带教”机制。提起师傅张婉珊,伍香脸上总会浮现小女孩般的笑容。不论在教学方法还是班级管理方面,她总能适时得到师傅的悉心指导。

  在张婉珊的引导下,伍香开始依据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里的学情数据调整备课内容,新的授课方式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课堂变化。

  进入高三以来,师生对课堂效率的要求日渐提高,伍香将学生的手持答题器变成即时收集学情的工具。学生读各自的答案,各个题目的正确率立时在大屏上生成。她表示,“高三的时间很宝贵,也很紧张,我们希望每一节课都有价值,解决一些难点,真正能帮助学生学业进步。有了智慧教育手段的辅助,课堂聚焦核心重难点,授课效率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

  交流中,不难在伍香的眼神里觉察到涌动的共情力和责任感。随着对话的深入,这种感受陡然清晰。

  留守、隔代抚养、从乡村考入县中求学,相似的人生经历时常让伍香与学生共情。作为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她渴望通过努力尽可能帮助每个学生成长,如同曾经的自己,从家乡湖南的县中走出来,圆了大学梦。

  教师改变,学校改变,整个沙县的教育生态也在改变。为进一步促进校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沙县一中与同为县中的三明市永安一中、大田一中组建“三校高中教学合作体”。在教育数字化的支持之下,依托“双师”课堂、AI教研平台等技术手段,三校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革新等方面深化协作,构建跨区域育人共同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育人能力。随着优质教学资源、教研资源的“破壁”共享,崛起的县中正引领区域教育新生态的生成。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