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着力培养新时代经世致用领军人才

  ■教育强国建设·大家谈

  “国之大者”,在于人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核心命题。培养新时代经世致用领军人才,就是培养富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是一流大学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担当。

  “经世致用”中的“经世”,就是“经现实之务”,体现为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让他们洞察中国和世界大势,解决世界和中国实际问题;“致用”,就是“致时代之用”,体现为根据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路径,致力于服务国之命脉、国之重器、国之大政。

  培养经世致用领军人才,培根铸魂是根本。思政工作是铸魂工程,包括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价值塑造3个方面,三者依次递进。目前高校思政工作的难点是,一些学校仍然停留在教材知识和价值观念的讲授、灌输上,对于贯通两端的能力训练不足,导致知识体系观照现实乏力、三观塑造难以成熟稳固。改进思政工作,应突出思维能力培养,通过对话、比较、反思、实践等方式,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世界大势、思考中国大政、抉择人生方向的能力,进而自觉实现价值塑造。

  培养经世致用领军人才,综合交叉是基础。知识背景交叉是创新人才打破思维定式、扩大思维广度的源泉。当前高校专业过多、过细、过窄,交叉、融合学科较少,资源配置、教师编制、课程安排、考核评价等大多以相对固化的学科专业或结构封闭的院系为组织单位,学科、学者之间破壁困难,交叉学科建设成果没有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和优势,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有必要重塑大学课程体系、知识体系、专业体系和组织体系,在学科专业目录设置中强化对专业交叉、课程交叉的要求,将之作为必须项,以政策牵引高校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和院系“各自为战”的人才培养圈层,继续加大对专业核心课程、综合课程、交叉课程的支持力度,推动课程的综合化、项目化、前沿化,构建起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经世致用领军人才,产教协同是重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仍旧存在“知识孤岛”“实习实践远离现场”等问题,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滞后于科技和产业发展需要,作为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前端的高校与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人才使用终端的产业行业企业离得太远,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出现断链、脱节、错位的现象,迫切需要加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当前的难点在于,企业与高校的核心诉求、评价导向不同,双方协同开展人才培养的动力有待增强。解决这些问题,在宏观上需要完善激励政策:一是推动构建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体,打通企业和高校之间的信息、人才和资源循环;二是在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遴选中,更加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考核,推动构建卓越学术与卓越教学相融通的协同机制;三是进一步加大政策供给,扩大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改革试点覆盖面,激励更多高校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经世致用领军人才,机制改革是牵引。建设教育强国,我国需要创新具有引领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高等教育改革应当发挥举国体制优势,以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投入机制、评价机制、科研机制、人事机制等改革,同时加强教育系统内部政策项目间的协同,形成顶层设计下协同推进的综合改革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一步从全国层面加强不同学科人才的培养体系设计,如对于基础学科、医学、法学等完善贯通式培养模式,增加推免、直博比例;对于信息、材料、机电、环工、管理等完善复合式培养模式,加强跨学科、宽口径培养。在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要加大师资建设、学制贯通、选拔与培养有效衔接等多维支撑,形成基于国情的中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湖南大学党委书记 邓卫)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