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使用社交媒体。不少青少年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和临睡前的最后一件事,都可能是使用社交媒体。
2022年11月发布的《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未成年人认为自己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互联网的比例为19.5%,未成年人经常在网上聊天的比例为53.4%。同时,有关研究表明,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超过3小时的青少年患抑郁、焦虑等的概率比正常人高两倍。
社交媒体是青少年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和自我表达的信息平台,集学习、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在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时,社交媒体也加剧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青少年通过社交媒体可能会接触到不良信息,产生错误认知,进而引发攀比、自卑等负面心理。网络骚扰、网络暴力等现象也极有可能导致抑郁问题。另一方面,为实现增收目标,很多社交媒体常常会通过循环播放、即时互动等方式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导致未成年人沉迷其中。而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会影响青少年的睡眠质量,分散其注意力,还可能损害大脑神经发育。
如何降低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困扰世界的难题,很多国家都在积极行动。今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及时发现、清理、查处与学生有关的非法有害信息及出版物,重点清查问题较多的网络游戏、直播、短视频等,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目前,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研究尚在探索阶段,需要在影响机制、政策制定、宣传引导等领域加大研究力度,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社交媒体,自觉维护身心健康。
政府有关部门应从制度层面着力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组织专门力量在全面调查了解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基础上,研究制定使用数字产品的政策建议、行业标准和具体措施;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重点预防和减轻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探索实现社交媒体效益最大化。
社交媒体的开发、设计、经营企业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主动考虑用户特别是青少年的使用和健康问题,细化青少年注册和使用时长的规则,评估产品对青少年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应对方法。
学校、社区应为青少年参与丰富多彩的面对面社交和户外活动创造条件。教育机构和学校应注重培养师生数字媒体素养,为中小学校提供合理使用互联网设备与服务的资源和案例,引导青少年充分认识健康使用社交媒体的重要性。社区则应面向青少年开放体育、文化、娱乐等设施资源,丰富户外活动,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作者樊泽民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