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阶段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一体、两翼、五重点”系列重大举措中,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基础性功能和平台性价值尤为突出。从职业学校布局看,高等职业学校在市级层面全覆盖,中等职业学校在县级层面全覆盖,市域事实上就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单元。从政府职能分工看,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责在地方,区域竞争态势下技术技能人才在市域发展中的要素支撑功能越发凸显,市域事实上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坐标。虽然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特殊重要性显而易见,但因牵涉利益主体众多,其复杂性也不言而喻,在实践中唯有精准把握角色定位方有可能实现预期目标。
着眼于“融”
做多方协同办学的“黏合剂”
从组织形式上来说,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市域范围内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部门、产业园区、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等有关各方的协同合作平台。与传统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相比,市域产教联合体虽然更加突出地方政府的统筹推动、更加强调产业园区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多元办学的类型特征,但与职教集团“集而不团”类似,产教联合体“联而不合”也极易成为发展常态。市域产教联合体须着眼于“融”,在推动众多利益主体协同办学上做好“黏合剂”。
一是促进认知融合。为产业发展打造坚实、可靠、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也应该成为有关各方战略利益诉求的关注点、切入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清晰、明确的利益诉求,有利于不同主体之间在利益的博弈与协调中增进互信、深化合作。要优化顶层设计和推动举措,充分观照并积极回应各方核心利益关切,一体化推动产业集聚升级、园区提质扩容和职业教育体系化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产教融合共生的良性生态。
二是促进目标融合。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目标最终会落实到校企合作上。职业学校作为非营利性法人,在合作中维护的是教育公平和学生利益。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合作中常常以短期利益为主,功利色彩浓厚。校企合作如果效果不彰,一般而言即是二者在具体合作目标预期上很难协调所致。而产业园区、政府部门的加入,可以促进各种政策举措的统筹、整合、优化与落地,更加直接地发挥政策应有的引导、推动作用,为校企在联合体框架下寻求目标的协调与融合提供更多可能。
三是促进资源融合。通过实体化运行,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是国家层面对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从实践来看,职教集团、产教联盟、产业学院等作为资源融合的载体,在实践中都有成功案例可循。但在市级政府财力普遍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坚持集约、节约理念,立足当地实际引导推动建好用好资源融合载体显得尤为重要。要建立起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有关各方在具体工作中保持行动上的有序对接与协调,在多方协同中实现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对接上的降本、增效。
着力于“治”
做产教融合发展的“推进器”
从功能定位上来说,市域产教联合体要破解的是市域范围内产教融合效果不佳、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不活、职业教育办学适应性不强等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就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出台了很多政策举措,但在落地见效上可能远未实现政策预期,而这显然与职业教育改革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缺乏有效协同不无关系。市域产教联合体因其聚焦市域,在政策统筹协调整合上具有天然优势,完全可以依托并发挥地方政府的统筹协调职能,着力于“治”,在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上做好“推进器”。
一是更新治理理念。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逻辑在本质上与职教集团不同,其发力重点从职业教育内部转向职业教育外部,更加强调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区域属性。对地方政府而言,需要对职业教育在市域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职责使命重新定位,真正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以全局思维改进和优化市域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以主人翁姿态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二是优化治理结构。地方政府层面应充分发挥好既有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等机制作用,着力破解因部门行政壁垒可能带来的认识不一致、行动不协调等问题,着力形成产业部门与职业教育各个主体之间的常态化协调对接机制。联合体层面应坚持务实求效,充分依托现有的各种产教融合协同机制,强化政府部门和产业园区的统筹推动,创新和优化联合体的管理运行模式,通过各方核心战略利益的有效链接,推动产教之间高效对接、紧密融合、有力协同。
三是创新治理工具。通过政策供给和制度创新全面激发有关各方的参与动能,是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实践来看,在吸引社会资本和产业资金投入、探索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深化职业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支持体系、混合所有制探索、产教融合市场化服务组织培育建设以及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等诸多方面,都亟待地方政府创新探索。而从政策落实角度,市级层面全面细化当地支持产教融合的政策清单,并明确政策落实的责任主体、基本流程和具体要求,在实践中也是很有必要的。
着重于“人”
做产业工人培养的“主阵地”
从目标指向上来说,为本地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量足质优的产业工人,无疑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终极目标。这不仅是职业教育服务发展的办学宗旨和促进就业的办学导向所决定的,也是凝聚各方力量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根基所在。但就普遍意义上的市域而言,职业学校专业结构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中小企业难以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就业岗位难以吸引职业学校毕业生本地就业仍是基本现状,亟待在实践中破题。产教联合体要真正取得实效,就需要抓住“人”这个牛鼻子,紧紧围绕市域产业发展需求积极作为,在产业工人培养上做好“主阵地”。
一是加强人才需求分析预测。市域产教联合体应紧紧围绕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和建设规划,积极借助专业研究机构力量,以用工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或项目为重点,分析研判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并做好预测预警,保持有关各方的信息对称,以提升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科学性、前瞻性。同时推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依据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分析,科学规划市域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做稳做实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盘,更好地实现职普协调发展。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协同协作。联合体框架下,政府部门应加强统筹指导,在产业园区与职业学校之间加快建立健全产业链和专业群对接的协调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规格精准适配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在职业学校与有关重点企业之间全面推行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培养等协同育人模式,并在企业设立学徒岗位、校企联合开展学徒培训等方面创新实践;在中高职学校之间,要以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为推动,一体化设计并实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衔接与贯通,以本土化人才培养促进本土化就业。
三是加强人才就业支持服务。市域产教联合体应基于园区定位和产业需求,整合细化各项有利于促进本地就业的支持政策,推动订单培养、招工招生一体化、实习就业一体化等模式高效运行。针对中小企业为主的普遍实际,产业园区还应会同就业服务部门,积极引入专业化的校企合作和人力资源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为企业和职业学校提供双向服务,在中小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为用人单位招工用工、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选择提供精准化支持。
(作者吴一鸣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新发展格局和类型化发展双重推动下职业高等院校办学适应性研究”[21YJA88006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