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巧设情境搭建桥梁 实践体验激活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高度的综合性,其知识面既涵盖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又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同时,它也是十分注重拓展延伸的学科,与学校德育密切相关,对学生能力提升、道德培养及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教科院附小”)多年来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让情景化教学更加高效。

  情景化教学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实践体验为主线,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境思维,让学生在既定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以《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整体教学为例,教科院附小依托学校智慧农业馆劳动教育基地,借助情景化的教学实践策略,大大提升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实效。

  深研教材内容

  坚定情景化教学的施教方法

  《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鲁洁在教师用书编写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了道法教材“怎么教”的方向。他认为,教师要树立“拿到教材以后,我要有转化”的观念,并解决几个重要问题:教学情景化、教学目标精准化、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多元化。鲁洁主编提出的“教学的情景化”是落实道法课程应该“怎么教”的基础。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教科院附小探索出了突破“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难题的关键——常态化落实情景化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实际出发,引入实景或生活、学习材料,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创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通过情景化教学,在学生已有的生活及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明理、循情、知意、导行,最终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逐步提升。

  对标道法目标

  制定情景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情境,可以是观念的、想象的、情感的、问题的,也可以是物理的、虚拟的、真实的;既可以基于学校和课堂,也可以基于社会和生活。《美好生活哪里来》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主题为“工农业生产与劳动者”,其重点就是劳动。从单元结构上来说,本单元涉及农业、工业、劳动者三个部分,三者相互联系,从工农业生产再到对劳动者的整体性关注,充分体现了“见物更见人”的递进性。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劳动光荣,懂得尊重劳动,深化“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基于本单元“工农业生产与劳动者”的主题,突出“美好生活从劳动获得”的理念,教科院附小主张从知、情、意、行四个角度出发,设定《美好生活哪里来》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知,即对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情,即对各行各业劳动者及其劳动的认识和尊重;意,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行,即从身边的劳动做起,在学校、家庭、社区参与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学校基于学生体验的活动设计,结合单元架构及学校实践,有针对性地选择了角色模拟、实践体验、创意探究等情景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参与的情况下开展学习活动,并对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唤醒、利用、加工和提升。

  依托劳动基地

  巧设情景化教学的单元架构

  情景化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深度体验。在单元教学中,教科院附小充分利用学校智慧农业馆劳动教育基地的优势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劳动过程、反思自身行为、明确情感态度、落实具体行动。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体验。在《我们的衣食之源》一课教学时,借助学校楼顶的蔬菜种植基地和生态阳光房两处实践基地,让学生体验两种不同形式的种植活动。在现代都市里生活的学生亲历真实的情景化农业活动,不仅认识到农业生产劳动能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也进一步感受到农业的发展,体验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进作用。

  技术创新实现万物互联体验。在《这些东西哪里来》一课教学中,利用生态阳光房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现代高新技术。在教科院附小的生态阳光房里,包括气窗、遮阳帘、喷雾、生物灯在内的所有设备都可以通过平板端或手机端远程控制,这种先进的“物联网系统”让学生看到了现代工业的进步,体验到了高科技带来的幸福生活。

  关注身边的劳动者。在《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教学中,则创设了更加生活化的情境,如要求学生采访学校的保洁员、门卫、教师,以及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通过关注身边的劳动者,学生开始主动从身边的劳动做起,树立了劳动光荣的意识。

  在《美好生活哪里来》单元教学中,教科院附小借助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硬件设施,运用情景化教学的方式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逐步强化劳动认知、陶冶劳动情操、培育劳动意志、落实劳动行为。

  靶向未来发展

  明晰情景化教学的努力方向

  首先,情景化教学需要重视学生情感和意志参与的活动环节设计,设置“在场因素”。“在场因素”与学生本身的经验、体验及生活直接相关,以此为出发点,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生活经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其次,践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落实教学内容生活化。在教学中,要以情景化的“活动”为抓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

  再其次,充分依托校园教学资源,借助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创设情境。教师要善于利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逻辑框架,进一步整合学校的日常德育活动,实现教学与日常德育活动的良性互动。

  最后,积极创设服务社会的德育生活情境,有力提升学生的道德体验与实践。情景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社会。

  “道德与法治”不仅是课本上的理论,更有着诸多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知识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教科院附小也将继续深化情景化教学的实践探索,努力为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任务和课堂认知之间架起桥梁,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的热情,真正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学习及生活的引导作用。(丘远光)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