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特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个结合”打开了新思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拥有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掌握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并有力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两个结合”做了进一步论述,特别突出强调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是一个重大政治判断和理论论断,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深远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党的二十大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重大原则,也是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近代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境遇下,正是马克思主义成功引领了救亡运动,给在黑暗中探索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确立起自身的理想信念、组织原则、奋斗目标、行动纲领,在众多政党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革命斗争的主心骨,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百余年奋斗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就会变质、变色、变味,我们国家就会四分五裂、一盘散沙,最终走向亡党亡国的历史歧途。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错误并且有害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那种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公式,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把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的态度是完全错误的。这种教条主义的态度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不仅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还束缚了事业发展。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过沉痛的教训。教条主义者无视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特殊国情,在对中国革命形势、革命力量、革命任务、革命道路等的分析上完全照抄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和苏联模式,在革命政策的制定上完全照搬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导致党历经艰难创建起来的革命根据地相继丢失,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组织也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革命一度几乎陷入绝境。这就充分证明,教条主义不仅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
“第一个结合”的提出是一次思想解放。毛泽东深切感受到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风气,并与之做了长期斗争。早在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他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它在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在党内首次提出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理念,极大地解放了全党的思想,将广大党员和干部从教条主义的思想窠臼中解放出来,为我们党确立起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一个结合”提升了全党的理论自觉,使全党走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使中国革命走向辉煌的胜利。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就成为了萦绕在中国人心头的重要问题。一直以来,我国社会各界对此看法不一,难以形成统一的思想共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需要我们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生发力量,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就显得尤为必要且迫切。习近平总书记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历程,在“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具有高度的理论原创性,是重大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克服了国内外长期以来存在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轻视和对中华文明的偏见,为正确认识、科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让人们更加全面客观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与鲜明特征,使中国人民焕发出更加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二个结合”使人们摆脱了那种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隔离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从自发走向自觉。
“第二个结合”打开了理论创新和事业发展的新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第二个结合”打开了新思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拥有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掌握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并有力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在文化层面,“第二个结合”打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动脉,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在道路层面,“第二个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深根植于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让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和更有力的文化支撑中获得更大的丰富和发展。在理论层面,“第二个结合”厚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滋养,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与途径,为党的理论创新植入了更为饱满的文化基因和文明底蕴。在制度层面,“第二个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明根基,让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加根植中国大地、更加反映人民意愿,也为党和国家探索面向未来的制度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思想理念。
在“第二个结合”中不断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规律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凝聚起全党全社会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广泛共识,使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基本遵循,着眼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以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底蕴,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刘建军 李小春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基金项目[58112303322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