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深化产教融合 驶上数字化转型高速路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位于“武汉·中国光谷”腹地

学校与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培养数字工匠

  2023年5月19日上午,在武汉市政府部门领导下,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175家政府机构、高校、中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和科研机构联合打造的“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宣告成立,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武软”)、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牵头单位。

  作为与中国光谷共生、共长、共融、共兴的高等职业院校,武软与这里的企业血脉相连,产教融合不断深化。近年来,为适配数字经济和信息时代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校紧紧依托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园区企业,围绕“武汉造”,主打“光谷牌”,培养了大批深受企业欢迎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创新型数字工匠。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光谷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光谷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我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变革。而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可以说是抓住了主动求变的‘牛鼻子’。”武软党委书记马蜂说。

  为产业培养“数字工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产业化和数字化高技能人才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早在数年前,武软便着手培养这样的“数字工匠”。“我校附近就是被誉为‘国之重器一条街’的高新四路,学校对接‘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体系,共建了77个校外实训基地,是较早认识到培养数字工匠重要性的高职院校之一。所谓‘数字工匠’,既要掌握生产运营技术,又要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还要具备工匠精神。”武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万国邦说,“‘数字’与‘工匠’不是简单‘相加’的关系,一定要进行有机融合。”

  想培养这样的“数字工匠”,必须与产业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一个典型例子是2016年,在武汉市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武软和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建设武汉市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平台,平台现已成为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并入选国家教育部门“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我们希望平台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和持续性,在设计之初就做了大量调研、考察,还邀请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奋进电力技术有限公司等湖北省内工业机器人、自动化领域的知名校企专家全程指导平台建设。最终,平台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中智能装备设计、制造、检测、装调、工程应用及维护5个关键技术领域,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群内专业依托平台,系统构建模块化教学内容,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与华中数控等5家企业深度合作,建立了5个技术技能服务中心,构建了专业群实践教学及社会服务体系,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校企合作,依托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对接。引入行业标准、导入企业真实案例,依托实训基地,专业群开展项目式教学,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技术能力考核评价体系,落实了‘1+X’证书、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对接。”武软副校长王中林介绍,学校和企业的高度重视、科学谋划,是这一案例成功的重要原因。后期,学校将加强与“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企业合作,进一步打造开放型、共享型的生产性实践中心,服务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武软,像武汉市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平台这样与龙头企业共建共管的平台还有很多,包括烽火产业学院、鲲鹏产业学院、新华三数字工匠产业学院、智能物联产业学院、社交电商产业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武软还与华为、烽火通信、新华三、格力电器、华中数控、联想集团、昱升光电、百胜集团等109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每一个招生专业都至少与一个业内骨干企业进行合作。

  深化数字化教学改革

  在培养“数字工匠”的过程中,武软的数字化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深度数字化转型之路由此开启。

  鲲鹏产业学院由华为、长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与武软合作共建,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总会被墙上清晰的模块式人才培养导图吸引:专业课程分为共享课程、特色课程、拓展课程三类,其中,专业特色课程分为网络组建、网络服务、网络运维、系统运维等八个模块,专业拓展课程分为数据爬虫、鲲鹏应用移植技术、鲲鹏云安全技术与应用等七个方向。

  鲲鹏产业学院负责人汪国庆老师说,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信息安全、大数据技术等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到这里学习,大家的基础课程一样,但渐渐地,每个人随着专业方向、个人兴趣特长等开始选择不同模块,从一棵技能“树”上长出不同的“枝”,开出不同的“花”,这样的学习逻辑非常清晰,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能,丰富他们的职业方向。

  这只是数字化升级改造的一部分。武软教务处处长李萍介绍,学校50余个专业分属九大专业群,全部以信息技术引领,构建了以“数字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岗课赛证综合课程体系,校院两级每年组织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数字化全面赋能“三教”改革。“我们对专业的传统课程进行了课改,新增了工业视觉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基础、工业运动控制、工业网络等新兴内容,企业对此非常认可。”常年带赛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陈元凯说,该专业2023届毕业生2022年11月就被企业抢光了。

  在各学院,数字化升级全面展开。信息学院有45门专业课程完成数字化升级,已开发20门数字化校本讲义;商学院建设“数字商贸专业群”,紧密对接武汉数字商贸产业链,培养企业急需的能够胜任数字营销、跨境电商运营、智能门店运营、智能仓配、智能财税管理等数字商贸岗位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之匹配的课程模块有新媒体运营、数字化外贸、商业大数据应用等;文旅学院建设了第四代AI智慧导游综合实训室、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综合实训中心;艺术与传媒学院建设“数字创意专业群”,面向光谷数字内容产业,增加“设计人工智能概述”课程,提升各专业人工智能应用水平,学生在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

  与软件、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密切相关的几大学院还大力参与了全校数字化底座的建设。计算机学院院长谢日星介绍,该院承担全校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与办公自动化、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区块链、虚拟现实、信息安全等九大模块,学生可“点单”学习。

  “2021年,我校增加了理工类通识教育内容,接下来还要通过模块化教学打通专业之间的‘壁垒’,拓展数字类通识教育模块的内容。”李萍说。

  数字化转型全面赋能

  深化产教融合,对标产业所形成的数字化转型思维,绝不仅仅只为教育教学赋能。

  武软制定了完善的数字化转型规划和路线图,明确了转型目标、任务和时间表,校本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数据共享交换中心等不断迭代升级,完善着“数字武软”的时代内涵。

  有了这样的坚实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社会、职教出海、数字西行、乡村振兴等时代命题上便有了更大作为。

  近年来,武软依托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武汉研发基地的资源优势,大力进行课程对接产业升级的数字化改造及配套教材建设,连续7年被评为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优秀分中心;学校承建的武汉终身学习网注册用户数超过20万,共有课程资源超万门,为社会提供了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

  培养数字化高技能人才的经验,已在对外输出。近年来,武软多次携手头部企业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本土员工进行培训,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输出数字技术标准,获得多方好评。2022年8月30日,武软为烽火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印度尼西亚分公司135名当地员工提供的第二期新一代移动通信技能提升培训结束后,参训的印尼籍员工赞赏道:“5天的线上课很有用!我学到了很多5G新技术,希望今后还有讲运维方面内容的培训。”

  数字援疆不断取得新突破。武软计算机学院与博州职院现场接入线上会议,参与两个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研讨工作,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两校合作,完成学校对口博州职院信息工程学院援疆工作。援疆教师张勇在结束援疆工作返汉后,仍坚持在云端指导新疆学生学习、参赛,最终,他指导的学生王瑞取得了新疆技能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并通过华为数据通信HCIE考证笔试。

  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效果凸显。2021年12月17日,武软为对口帮扶的恩施州来凤县百福司镇廖家坝村枫洞小学援建了智慧教室,并搭建了性能良好、传输稳定的网络设施。该教室不仅成为村小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阵地,还成为农村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多位专家在此为农民作远程技术培训,更成为所在地党政干部培训场所、中小学生远程思政课堂、电子阅览室、云课堂、课外活动平台等。廖家坝村自主品牌“盘中百福”,也在武软电商专业师生的协助下,多次开展电商助农直播,帮乡亲们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收入。

  种种努力,帮助学校不断取得优质成果。在2023年3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发布的《2022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中,武软在2018—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高职)上位列全国第七、中部第二、湖北省首位,在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高职)上位列全国第二。

  (武软工宣)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