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台州学院发挥人才、学科、科研优势,以“书记手牵手发展肩并肩”为引领,开展科技赋能、教育赋能、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赋能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振兴需要科技创新来支撑。台州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借地利之便,发挥应用之能,培育乡村产业创新引擎。
开展专项助力行动,推动结对帮扶。积极投入浙江省山区26县帮扶工作,开展“助推三门县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县”专项活动,以科技薪火、人才共享等助力台州市三门县高质量发展;联手台州市仙居县举办校地合作大会暨“仙燕归巢·百校引才”活动,帮助仙居县引育青年人才。在2021年度浙江省结对帮扶考评中,台州学院被评为优秀单位。
建立地方研究院,构建创新平台。2018年4月,成立三门研究院,推动学校创新资源与三门县产业对接。2020年6月,成立台州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文旅融合、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等课题屡获文旅部门、科技部门等立项资助,成果陆续获得省市肯定批示。2022年9月,在台州临海市成立未来乡村学院,将艺术与设计、人文与历史等专业优势有机融入乡村共富,讲好乡村“人、地、物”故事。2022年11月,成立温岭研究院,为台州温岭市机床工具、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提供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
组建科技小分队,打响“1139”服务品牌。自2019年10月向台州玉环市派出首批“1139”科技小分队以来,台州学院组建了近百支小分队。小分队秉持“自带干粮、长期驻扎、全程跟跑”的理念,扑下身子沉下心,平均每年参与科技服务3000余人次,服务企业近200家,服务企业产值超百亿元,是乡村振兴路上的贴身“服务团”。
教育赋能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人才培养靠教育。学校从师范教育起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努力补齐三门县、仙居县等地的人才“短板”。
共建附属学校,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基础教育薄弱是三门县共富先行的绊脚石,学校发挥百年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开展基础教育精准帮扶,共建三门县附属实验学校;建设省级教师发展学校,构架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发展学校和高校三方联动机制,培养基础教育骨干教师;面向三门县定向招生,培养中小学全科教师。
建立产业学院,培养产业急需人才。仙居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3A级以上景区15家、高端品牌酒店10余家。医疗器械产业是仙居县的主导产业,规模增长迅速,人才瓶颈突出。学校在仙居县成立文化旅游与大健康产业学院,设置旅游管理、医疗器械工程等专业,按照1500名本科生规模,采用“2+2”模式培养文旅和大健康产业人才。天台县是传统旅游名县,民宿行业发达。学校在天台县成立民宿学院,培养民宿行业经营管理人才。
开展技能培训,提升行业人员素质。民宿学院切合农家乐旅游发展需求,举办台州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培训班、农村实用人才“农家乐专题”培训班,培训了300多名农家乐从业人员。文化旅游与大健康产业学院举办“乡村振兴”市、县级选调生主题培训,为地方输送乡村振兴专业人才。
文化赋能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挖掘特色文化资源,以特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能够为乡村经济注入不竭动力。作为台州地方文化的承载高地,提炼、传承、引领乡村文化,是学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力点。
开展和合文化研究,焕发“和合”魅力。天台县是和合文化发源地,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学校成立和合文化研究院、天台山文化研究院、唐诗之路研究院,开展和合文化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获批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项目等省部级以上文化研究项目13项,出版学术著作近10部;承办“诗路遗产与魅力廊道”浙东唐诗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高端学术会议,阐发天台山诗路文化的时代价值。
开发乡村艺术文化,激发乡村活力。为丰富乡村艺术,引领乡村新风尚,学校连续3年在天台县塔后村策划乡村啤酒音乐节,全新塑造“音乐+乡村”“音乐+啤酒”场景,推动塔后村打造“醉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型合唱《盛世和合》在杭州市首演后,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地方文化披上了“高雅之音”的新衣。大学生艺术团则是文旦节、桃花节、茶文化节等乡村文艺活动的主力军。
开展乡村韵味保护,增添乡村引力。乡村古建筑是乡情乡愁的载体,学校成立大树文物与历史建筑学院,培养文物与传统古建筑保护人才,开展乡村古建筑修缮、古村落规划、绿色古建筑研究,留住乡村古韵。承办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推动师生深入乡村,开展乡村创意设计。乡村文化保护中心组建“家园守望”队,借助新媒体技术,保护传统村落文化。
(褚孔志 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