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新形势,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争创世界一流”的鲜明导向,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最高追求”、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人才队伍“第一资源”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五位一体”推进新时代商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党委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认真落实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夯实组织基础,推进“五育先锋”党建品牌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围绕“新财经”战略升级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改革,谋划建立极具工商管理学科特色、实践特色的高质量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协同机制,深化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工作“四环联动”,全面提升创新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能力。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积极打造“大思政”背景下“高校院系微观育人体系”,整合运用“党建+团学+社团”三个平台,按照“课程教学+专业应用+社会实践+实体孵化”工作思路,构建形成以专业实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育人新模式,有效促进素质教育与知识体系的动态匹配和有机统一,“五育融合”培育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
——聚焦服务国家“最高追求”,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学院坚持“四个面向”,积极适应现代经济、科技和教育深刻变革的必然趋势,以学校“新财经”战略升级为统揽,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财经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突出数字引领、撬动和赋能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架设布局符合数字经济新形态的“大数据与管理”光华实验班,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全面植入教育教学体系,引领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转型。着眼“现代化、高质量、新财经、双一流”战略考量和“创新、人才、数字、改革、开放、文化”战略任务,深化工商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交叉融合,围绕大数据管理与企业决策、网络环境下的行为研究与管理创新,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创新学科组织形态和建设机制,以高等商学教育的现代化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国家现代化。
——聚焦科技创新“第一动力”,持续释放科研学术活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推进“一流学科培优”和“财经科技创新”为重点,统筹布局基础研究与核心攻关,积极搭建高水平工商管理交流合作平台,与北大荒商贸集团等国有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发高质量中国特色工商管理案例,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入选全球知名案例库——毅伟(IVEY)商学院案例库11篇,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38篇,其中获评百优案例7项、重点项目1项。突出原始创新,学院教师在学界期刊《管理世界》和MS、OR、AMJ、MSOM、POM、IJOC、JOM等UTD24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大数据化决策表征、行为决策分析等系列理论与方法,有效突破企业数据集成、管理方法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变革的关键瓶颈,研究成果在MS、OR等国际期刊发表;获国家教育部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四川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金融安全与行为大数据实验室”获批国家教育部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西财工商巾帼创业班”公益项目被权威媒体广泛报道。
——聚焦人才队伍“第一资源”,全力打造一流人才方阵
对照“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要求,发挥党管人才优势,以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评价机制改革为主线,以引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高水平学术团队为重点,以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专项工作为载体,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形成以“嵌入‘三全育人’+立足教学科研+面向社会服务+融入组织建设+涵养西财情怀”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实践矩阵,持续激发教师内生动力,促进整体队伍素质提升和结构优化。以高质量党建凝聚育人合力,实施“凝心聚力”工程,突出政治标准和业务标尺,完善“党建+学术”“双融双促”工作机制,教工第二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推进“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拔尖人才—学科领军人物”阶梯式引育模式,打造“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高质量教师队伍。近年来,学院教师获评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称号,拥有国家工商管理优秀教学团队,教师在教学竞赛、学生赛事指导等方面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级教学竞赛二等奖、省级创新创业教学大赛三等奖等多项荣誉。
——聚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拓展开放办学格局
立足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前沿,发挥EQUIS认证及AACSB商科与会计双认证优势,依托中欧商校联盟、欧盟伊拉斯谟项目、欧洲高等教育与科研联盟等一流国际化平台,与利兹大学、昆士兰大学等102所世界知名高校建立了师生互访、学术交流、暑期课程、学位项目等多层次高质量的合作交流机制,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打破国内传统教育壁垒,整合“区域+校友”优质资源,与地方政府部门、兄弟院校、行业头部企业等联合搭建战略合作平台,建立科教资源和创新人才共建共享机制;为避免大学生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错位、人才培养质量受限等问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学院党政班子深入一线开展市场调研、访企拓岗,选聘业界精英导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学位论文质量把控,优化培养环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区域间、校际间、校企间“培养—就业”渠道互补、资源共享,全面推进教育资源供给、课堂教学范式、管理评价形式、终身学习方式等深刻变革。
(王珏 郑茂 付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