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推动大学生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近年来,尤其是《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以来,高校主动作为,把劳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努力构建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笔者认为,推动大学生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还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不同高校、类别、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方案,做到育人宗旨的一致性与劳动教育的个体性相结合。一方面,高校劳动教育必须立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重要论断,将大学生劳动教育深度融入高校“五育”并举和大思政课格局,融入课程、融入实践、融入就业,大力弘扬专业报国精神,强化知识创新,增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感情,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为党和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另一方面,应当充分考虑和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差异,针对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师资和教材配置、不同类别专业学生发展需求,结合学生的特点特长、兴趣爱好、专业志向、就业目标等,因校因人而异制定具体的劳动教育方案,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丰富多彩、选择性强的常态性的劳动教育机会,积极构建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模块化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比如结合专业开展相关劳动教育,针对医学类专业学生开展医疗服务实践,针对理工类专业学生开展机器人制作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等。

  因地制宜,就是要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开设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因地制宜地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一是针对不同地区特点,设计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城市、农村、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等不同的地区,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应该有所不同。例如,在农村地区可以开展农业生产实践活动,在城市地区可以开展社区公益活动,在沿海地区可以开展海洋探索活动等。二是积极引入企业资源,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学校应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寻找企业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性强的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运作方式,更好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同时也为企业输送更多定制化人才。三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可以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大学生参加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了解社区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培养学生志愿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总之,因地制宜地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地域、专业、社会等因素,并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多样化地丰富劳动教育内容,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推动大学生全面成长。

  因势利导,就是要在充分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深入研判并结合当前劳动教育形态新趋势新变化,前瞻性地开展新时代智能化的劳动教育,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提高数字化教育赋能。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设计、开展、评估应当同未来的劳动形态和劳动力需求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青年。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对劳动教育规律的研究,落实大学生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成立专门机构推动开展校内劳动教育工作。组建劳动教育工作队伍,遴选聘请师资队伍开展相关教学及研究工作,积极编写劳动教育教材,创新性地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探索劳动必修课和课程劳育的融合。在各专业课程中深入挖掘和融入劳动教育元素与内容,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创新创业选修课等教学中渗透劳动价值观,不断深耕劳创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积极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积极研制大学生劳动素养指标体系,开展劳动技能专项评估,逐步建立完善学生劳动教育档案,有效引导和全面推动大学生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作者张阳 系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