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创新形式助力高校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师生联合设计和改造校内绿地,学生化身“保洁员”参与室内外公共区域的环境打扫,实际参与劳动并在此基础上向学校物业管理工作建言献策……近期,北京多所高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了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正逐步形成并初见成效,在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北京各高校在日常教育中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不断创新育人形式,有效助推了高校劳动教育的落地,值得各地借鉴参考。

  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在劳动体验、知识习得、习惯养成、开拓创新中锤炼实际本领。然而,高校劳动教育仍然面临着劳动教育观念对立化、劳动课程体系虚化等问题。一是劳动意识、劳动目的、劳动活动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化状态。二是“脑体劳动的二元对立”观念让部分大学生形成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高尚”的错误观念。三是一些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出镜率”和“关注度”不足,出现“劳动同教育分离”的状况。这背后其实隐含着一个教育评价的问题。当前对大学生而言,高利害的评价指标仍是绩点、获奖、科研成果,因为这些直接关系到升学和就业。

  我国将劳动教育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提出要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并制定《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导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目的是切实消除劳动教育的现存问题,探索回归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这些政策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持续的努力。

  一是调动大学生的内在劳动意识,消除陈旧的劳动观念的影响。高校要加强教育引导,创新劳动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促使学生由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参与,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实践乐趣。

  二是致力于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复归。通过劳动教育课程促进高校学生的认知发展,提高高校学生的劳动能力,优化良好的劳动实践环境。

  三是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顶层设计上可以借鉴北京林业大学的岗位体验类、生活技能类和专业生产类的课程体系,首都师范大学的劳动实践必修课+选修课+劳动实践项目的“一必多选”课程模式。在课程效能上解决“劳动与教育分离”的问题。劳动实践活动开展中既要注重劳动教育引导,更要落实总结问题、反思交流、榜样示范等,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四是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强调高校的育人能力。不要单一地采用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等评价学生,也不要仅用学术标准评价学科专业和学校,要注重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从而真正助力高校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作者陆莎 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