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自主培养已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径并取得巨大成就。在新时代背景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表述中有三个关键词:一是“全面”,二是“自主”,三是“质量”。其中,“全面”是覆盖范围,“自主”是方法手段,“质量”是目标要求。从三个关键词出发,可以清晰地理解我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支撑强国建设战略的深意与路径。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范畴更强调“全面”。近年来,作为政策目标话语的“高质量”在教育领域颇为流行,如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等。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质量话语主要是对未来奋斗目标的凝练,而非对眼前实践的描述。尤其是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采取集中资源、重点培养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快速达到局部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优越之处,但离全面高质量发展还有距离。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精准认识。在教育领域,人民群众对于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未来必须对这些需求作出更好回应。我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只有得到全面提升,才能真正产生覆盖范围更广、梯队厚度更深的人才红利,有力支撑强国建设战略。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更强调“自主”。实际上,我国长期以来已经建立起一套人才自主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东方文明的底蕴和特色,与西方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有明显不同。但这种模式的组织形式和架构建基于工业时代对教育的需求,其评价标准和实施技术大都是由先发的西方国家所主导,后发的国家某种程度上只是扮演着跟随者或依附者的角色。所以,如今我国频繁遭遇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除了在科技发展战略和水平上要争取更大突破外,还要反思教育体系在培养高质量人才方面的自主程度问题。

  尤其是当前世界正处于从工业时代向数字时代转轨的过渡期,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站在越来越接近的新起跑线上,作为文明存续发展之根基的教育,尤其需要具备更为鲜明的自主意识,以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和机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三个第一”的根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教育体系的自主程度和支撑力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教育发展完全依靠自力更生或去国际化,而应在增强国际理解、增进文明互鉴的基本前提下,更有意识地加大力度建设自主程度更高的知识体系与教育体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

  检验人才自主培养成效的目标更强调“质量”。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始终围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一发展主线,不断努力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比如,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便充分体现了从对公平的需求到对坚持公平基础之上质量追求的目标升级。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教育及人才培养离“全面提高质量”的目标要求还有差距。人才培养中结构矛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还需继续破题,普职教育分类发展亟须优化。这些都对“全面提高质量”提出更大的挑战。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从提升公共服务水准的角度对不同层次类型的教育提出质量要求,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等提质扩容。这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统筹布局的根本原因。衡量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应只是考试成绩、升学率、论文发表等纸面数据,而应是人才资源、科技转化等应用层面上的高质量,不仅只在量级上提升,更需要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转型。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还要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充分体现强国建设战略的教育担当。

  (作者陈先哲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