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多维创新夯实法治教育成效

  近期,某大学“一学生恶意P图侮辱女性”事件引发网友广泛关注。3月19日凌晨,该大学通过官方微博对事件及其处置情况予以回应称,经调查核实,学校学生赵某某违法行为属实,公安机关已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学校依照相关规定给予该生开除学籍处分,后续将按程序办理。该事件虽然是偶发个案,但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持续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法治教育,不仅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有效依托。法治观念属于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高校应站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持续强化大学生法治教育。正因如此,涉事大学在回应中也提到,学校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将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教育,切实维护学校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根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关于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法治教育目标的规定,高校法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包括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提升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高校强化和夯实法治教育成效,应当做到教之以理、授之以法、晓之以情。

  高校法治教育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和丰富的实践逻辑。教育部202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测评指标》将师生法治教育纳入高校法治工作测评内容,鼓励高校建设有特色、有品牌、有专题、有成效的校园法治文化。高校在健全法治教育工作机制的过程中,要积极营造师生共学共进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不仅要加强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还要为促进师生之间平等交流观点、沟通思想提供自由和开放的平台,鼓励师生教学相长、共同促进,推进全员学法。教师在开展法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适当避免纯粹的法律条文讲解和法律制度叙述,关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学习内容的充分讨论,注重通过逻辑论证等辩证思维的方式输出观点或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法治知识,进而形成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

  高校法治教育应注重优化课程育人体系和教学方法创新。现阶段,除法学专业教育外,高校法治教育以思政课为主要载体,多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尚不能适应教学对象的差异化需求,难以高质量实现法治教育的阶段目标。在教学实践中,高校应鼓励、引导教师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法治教育教学方法,挖掘、借鉴具有互动性、思辨性、实践性、灵活性的教学方式,如任务式教学法、法律诊所式教学法、线上旁听庭审、以案说法等,形成高校法治教育的特色做法。高校还可以推进思政教育与学生法治教育协同融合,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引领和法治观念教育方面的作用,丰富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基础路径。

  高校应加强与家庭、社会和中小学校的密切配合,拓宽法治教育途径,积极构建高校主导,社会、家庭、中小学校协同参与的全方位立体化大学生法治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高校与学生家长适度沟通联系,有助于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支持促进作用。高校加强与社区、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律师事务所等专业化社会机构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优质法治教育资源,丰富大学生法治教育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此外,高校可以鼓励法治教师深入中小学课后服务活动,了解并参与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探索推进大中小各学段学生法治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深度融通。

  健全学校法治工作机制是高校夯实法治教育成效的制度基础。回顾“学生恶意P图侮辱女性”事件的处置过程,高校及时开展事件调查并适时回应网民关切,依法依规对违法行为当事人作出处分决定,这一事件处置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生动的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课。这堂课不仅彰显了法治社会权利本位和程序正义的重要价值,也是对大学生应遵纪守法的生动教育。

  (作者汪莉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法治与评估研究所副研究员)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