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安徽省唯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安徽建筑大学长期致力于徽州建筑文化教育与传承创新研究。学校将徽州文化哲学思想、徽派建筑文化、徽州体育文化、徽州艺术、徽匠精神等5个文化模块,贯穿式融入德智体美劳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12万余名“文化+技术+特色”三位一体的新时代徽匠,走出了一条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
融合徽学时代内涵,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显学。徽学是以朱子理学(儒学)为主体的极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标本。学校长期专注徽学研究,深度挖掘“徽学”新的时代内涵,充分提炼徽州文化符号和优秀文化基因,将徽州文化精髓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动力源泉,践行“打好‘建’字牌、做好‘徽’文章、走好应用路”的办学思路,形成了本土文化自觉和国际化并重、传统与现代并举、特色发展和错位发展并行的卓越人才培养理念,着力培养本土文化自觉、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学校通过系统构建“五模块、主辅线、三融入”土建类特色教育课程体系,将徽州文化融入德智体美劳通识教育,实现“五育”贯穿一体、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有效克服了传统土建类人才培养中过度专注于西方建筑理论、忽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自觉与传承的问题,有效解决了当前土建类人才培养千人一面、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两难问题,有力达成了学校土建类专业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
作为传统的建筑派别,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古雅、简洁明了、富丽于一体的艺术特质。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黄山市政府开展全方位合作,建立多个实践教育基地,聚合徽派建筑资源。根据土建类专业教学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开展“五入”式教学资源聚合,将徽州古建筑遗产列入研学基地、徽州古建筑实物移入校园作为现场教学基地、徽派建筑构造引入实验室作为实验项目、徽派建筑结构切入虚拟仿真系统作为设计课题、教师设计工作室并入科研平台作为真题真做实习场地,全面搭建徽州建筑文化教育资源平台。
析合徽州文化元素,创建特色培养体系
徽州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活态传承。学校坚持特色发展,系统析合徽州文化优秀因子,形成徽州文化、徽派建筑、徽州体育、徽州艺术、徽匠精神五大元素模块,融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过程,创建徽州建筑文化通识教育体系、土建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两大特色培养体系。
学校从徽州文化中的程朱理学、徽商精神、徽匠精神中提炼德育元素,重构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集体观教育单元,全面融入德育全过程;从徽州古村落、徽州古民居中提炼智育元素,整合重构为徽派建筑特色人才培养的智育内容;从徽州传统体育中提炼体育教育元素,编著《徽州民俗体育》教材,分阶段融入大学生体育教育;从徽派建筑、新安画派中提炼美育元素,物化为《认识徽州》《触摸徽州》等特色教材,固化为认识美、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等美育内容;从历代徽商徽匠身上提炼劳动教育元素,系统融入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劳动精神等劳动教育。
契合土建专业特点,创融人才培养过程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及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土建类优势学科专业的核心作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学校构建了以大土建为核心的优势学科专业群,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节能环保、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先进建筑材料等领域开展特色研究,着力培养徽派建筑保护的复合型人才,为徽州建筑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对标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学校创建了以“建筑理论—建筑构造—建筑技术—建筑方法—建筑设计”五大模块为主线,以“徽派建筑文化—徽州古建筑构造—徽派建筑技艺—徽州古建筑测量—徽派建筑设计”五大知识板块为辅线的课程模式,在“建筑初步认识—核心要素—能力提升”3个层次上,采用开设课程群系统式、增加章节主题式、拓展知识点内涵式等3种融入方式,将徽文化融入人才培养通识教育、徽派建筑文化与徽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徽派建筑遗产融入教学情境,有效实现了徽派建筑文化全方位、分阶段、递进式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同步形成独树一帜的“WEDS”四大特色教学法。针对历史街区遗产保护、古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等领域,实施工作坊(Workshop)教学;针对徽州建筑环境控制、徽州建筑环境性能检测、传统材料建造采用实验(Experiment)教学;针对既有工业建筑改造、适老建筑精细化、低能耗办公建筑等领域,实施设计院式(Design)教学;针对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生态景观等领域,实施虚拟仿真(Simulation)教学。通过特色资源聚合与教学方法创新,有效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频共振,切实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内容挑战度和目标达成度。
(作者孙道胜系安徽建筑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