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真人桥小学地处湖南湘江新区,是一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坐落在征地拆迁区,硬件设施和办学条件是全区最薄弱的。从2016年7月开始,变化却悄悄发生,学校教育质量逐渐可以媲美城区学校,甚至很多方面超越了城区优质学校。以2022年为例,6月,六年级教学质量监测显示,学校数学成绩居全区第二、语文成绩居全区第三;8月,学生参加长沙市中小学生暑假体能云赛获全区第一名、全市第三名;11月,国家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平台反馈,学校的优秀率达66.7%,为全区最高水平行列学校之一……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作为校长,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城乡校联体,化解乡村小规模学校缺教师问题
乡村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教师,特别缺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教师,部分乡村小学还有教师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这是制约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核心难题。
为了化解这一困境,从2019年9月开始,长沙高新区让一所城区优质学校与一所农村薄弱学校结成校联体,城乡两所学校的法人代表为同一人,城区优质学校的校长同时兼任校联体农村薄弱学校的校长,城区优质学校派一名副校长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执行校长,农村薄弱学校成为城区优质学校的一个校区,两个校区的人事、财务、物品、事务全面统筹管理,从此“两校一体四统筹”的校联体模式建立起来了。
校联体两个校区实现了人事统筹管理。我所在的学校与雷锋新城实验小学结成了校联体,雷锋新城实验小学派出教师来真人桥校区全职支教,除语文、数学,真人桥小学的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综合实践、劳动教育等学科教师都实现了专职化,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师资力量的保障,尽管学校地处乡村,但真人桥小学作为核心成员校参与的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综合养成教育——新时代全面育人新路径研究”获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互联网+智能技术赋能,化解乡村小学缺资源问题
乡村小规模学校因教师和学生人数少,校园面积小,拥有的教育资源一般没有城区学校多,但是,如果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有基本的硬件条件,如互联网、智能一体机等,在互联网+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城乡学校可以做到均衡发展。
依托大数据和AI技术,乡村学生可以在寒暑假坚持体育锻炼。学生的寒暑假是一个教育管理真空期,学生很容易迷恋上手机。为了让学生寒暑假能坚持体育锻炼,从2021年寒假开始,学校每年寒暑假都会依托长沙市中小学生“人人通”平台,让学生每天坚持跳绳3个1分钟,或跳绳500次。因为有了大数据和AI技术的支持,学生在家做体能训练,AI技术能自动计数,上传至长沙市“人人通”平台,乡村学生的运动兴趣高涨,教师也能监管到位。
依托体育器材智慧共享小屋,让体育器材随手可拿。2020年以前,学校就把各种体育器材分类放在室外固定位置,学生可以自由领用,但问题随之而来,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归还到指定位置,随意丢弃。为此,学校采购一个体育器材智能共享小屋,该设备与长沙市“人人通”平台相连通,学生扫脸就可以自动借还体育器材,很好地解决了难题。
依托互联网+智能技术,实现了教学方式变革。乡村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弱、教师平均年龄偏大、临聘教师多等问题,在乡村教学点,以上问题尤为突出。真人桥小学在雷锋新城实验小学的帮助下,2020年下学期就全员完成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逐渐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从小事做起,化解乡村小学资金短缺问题
乡村小规模学校由于学生人数少,不少学校办学经费紧张。但我发现,很多事情并不需要投资,只要学校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起点和落脚点,做好一些看似平凡的教育小事,带着情感与责任落实一些教育细节,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校长和教师每天早晚校门口护学,把教育服务做到最前面。“校长护学”可以增加安防力量,如果家长对学校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可以第一时间与校长交流,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校门口。学校每天还安排一位教师和两位家长轮流参与护学,这样就能更好地确保学生上下学平安。6年来,学校和家庭形成了强有力的教育合力。
在乡村小规模学校,我建议不要单设校长室,如果要单设校长室,最好设在学生容易找到的地方。我的办公室在一楼,与教师的办公室在一起,在一间教室内,学生遇到没带水杯、手纸、文具书本等小事,都喜欢向我寻求帮助;遇到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喜欢向我诉说……在我们看来,这些都是小事,但对孩子而言,却是大事,孩子需要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
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校长,不是一个官职,而是一份沉重的责任。如今,我和全体教师一道,把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难题当课题,我们成立了“全国乡村小规模学校优质发展联盟”“湘江新区乡村教育研究工作室”。全国198位乡村小规模学校校长依托网络,汇聚在一起,共享资源与智慧,目前已经初见成效,一批优质乡村小规模学校不断涌现,一批乡村好校长不断涌现。我坚信,在党和国家一系列乡村教育振兴措施的带动下,乡村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张爱平系湖南湘江新区真人桥小学执行校长,本文系湖南省资助规划课题“智能时代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方式变革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XJK20BJC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