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资讯> 文章详情页

教育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如何发力

  《中国民族教育》记者 徐杨 李景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副校长贺颖春参加“两会访谈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所长吴霓参加“两会访谈录”。

  ■2023两会访谈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教育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应该如何发力?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怎样开展才能形成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的良性循环?

  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副校长贺颖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所长吴霓,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访谈录”,就相关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教育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应有内容与必然要求

  记者:2020年,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教育脱贫攻坚取得了哪些有效经验,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哪些基础?

  吴霓:一是教育脱贫攻坚为乡村教育的整体发展指明了政策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通过发布职业教育、推普脱贫、对口支援等配套文件,形成了全方位的教育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二是教育脱贫攻坚通过强化“义务教育有保障”资金投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奠定了乡村教育振兴的物质基础。三是教育脱贫攻坚构建了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了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全方位的教育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奠定了乡村教育振兴的组织基础。四是教育脱贫攻坚促进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师结构得到优化,乡村教师来源更多元。五是教育脱贫攻坚动员了广泛的社会力量,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军队等都积极参与教育扶贫。六是教育脱贫攻坚奠定了乡村教育振兴的文化基础。

  贺颖春:以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为例,学校在管理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一,通过创新管理机制、修订会议制度、完善重大问题决策制度,形成了“总支引领力、支部战斗力、党员执行力、师生凝聚力、学校发展力”的全面跃升。第二,自2016年开始,学校与发达地区优质学校建立合作,利用线上优质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及专业能力,教学质量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基础教育原来生源外流、跨县区择校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第三,教育脱贫攻坚促进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从2015年至今,通过人才引进、“特岗计划”等政策引进教师,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第四,结合牧区实际,实施“三免两补”15年免费教育政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记者:“十四五”时期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乡村振兴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我们该如何认识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意义与作用?

  吴霓:首先,教育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应有内容与要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然以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为基础性支撑。其次,从教育的目标与功能来看,教育的发展影响着现代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手段。从政治领域来看,教育能够为乡村社会发展培养治理人才。从经济领域来看,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能够为乡村社会积累人力资本。从文化领域来看,教育是传承、更新、创造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个体发展来看,接受教育是影响个体社会化、实现人生价值、获取个人收益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

  贺颖春:与脱贫攻坚相比,全面落实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标准更高、范围更广,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对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师队伍能力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我的提案就侧重在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之下,加强自然教育体系建设,要让青少年走进山水林地间实地考察、学习、体验,激励青少年参与保护自然的实际行动,借力国家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推动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育”并举、优质均衡,全面推进乡村教育发展

  记者: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还存在哪些差距?面对这些差距,民族地区教育具体应从哪些方面发力?

  吴霓:在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整体偏弱,影响教育的持续发展;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亟待推进,教师资源配置数量、质量和结构还存在区域性失衡。面对这些差距,应从以下4个方面发力。第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教育系统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机制。要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形成教育系统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机制,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第二,精准分类施策,构建较为完善的乡村教育共同体。第三,借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需求。第四,发挥教育数字化优势,提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助力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

  贺颖春:党的十八大以来,肃南地区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免费教育得到全面落实,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但是,对标乡村振兴的教育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以肃南一中的发展来看,学校的“双减”工作还需进一步整合创新,教育评价体系还需要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学校一是积极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开辟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把课堂延伸到田园,将劳动教育具体化、课程化、生活化;二是坚持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创新开展健身操、八段锦等特色大课间活动,帮学生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三是坚持“以美立人”,重新规划和整合绘画、器乐、舞蹈等社团活动,推动美育日常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记者:优质均衡已经成为当前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请贺委员从学校管理者角度谈一下,如何让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助力?

  贺颖春:首先,发挥县中的优势,以肃南一中作为基地校,建立县、乡、校“三级教研网络”,组建教学研究共同体和教师成长共同体,通过“网上推门听课”“网络教研”“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带动全县教师的学科教研工作,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高。其次,县城学校要积极承担起全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责任,与各乡镇学校形成“捆绑式”协同发展的新模式,通过短期置换交流、传帮带、联校教研等形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有效改善学科结构性短缺、学科教研力量薄弱等问题。再其次,建立健全城乡学校对口帮扶机制,形成“强校带弱校、城校连乡校、乡校帮村校”的良好态势。

  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教育力量

  记者:职业教育发展是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吴所长,我们该如何认识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地位?

  吴霓:职业教育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作用巨大。第一,职业教育能培养留得下、靠得住、用得好的乡村振兴人才。数据显示,近70%的职校毕业生在县市就近就业。第二,职业教育在乡村职业培训方面大有可为。近年来,职业院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了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培养了爱农村、懂农业、精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和新型农业职业者。第三,职业教育能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

  记者:教育发展离不开教师,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民族地区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该如何加强?教育该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贺颖春:要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是拓宽培训渠道,提高培训质量。学校立足校本培训,分类、分科、分层设计的教师培训模式,将通识性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以需求为导向,分类进行专项培训。二是抓住“瓶颈”学科,提高理科教学质量。三是强化骨干管理,发挥“头雁”作用。实行教师梯次成长管理模式,加大对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和“传帮带”作用发挥的考核力度,发挥省市级骨干教师在教师培训、基层送教、“三区”支教中的作用。

  吴霓: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对于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培养,教育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兼顾专业型、技能型等实用人才和创新型、复合型等高端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高校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引领和服务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服务乡村的人才需求。同时,通过教育对口帮扶持续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记者: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该怎样通过教育增强乡村教师与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让乡村振兴更有文化内涵?

  贺颖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青少年更加全面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视角和跨文化理解力。在国家政策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保障和支持下,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县域民族教育研究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从根本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培养具备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新时代高质量乡村振兴建设者。

  吴霓:重塑乡村教育对象的文化认同,帮助学校师生树立文化自信,重塑乡村精神文明与社会团结显得尤为必要。一是深挖以“地方性知识”为基础的乡村教育内容,寻回“乡土性”文化。二是将乡土文化认同的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合,弘扬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是打造以“地方性文化”为基础的乡村教育路径,共促乡村文化振兴。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