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角色游戏与主题活动如何相得益彰

  课程整合是近年来学前课程发展的核心趋势之一,旨在引导幼儿经历整体有机的学习,更好地获得全面发展。在课程整合理念的引领下,项目活动、主题活动等课程样态成为学前课程的主流。

  1998年,北京市劲松第一幼儿园成为北京市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试点园,以此为起点,历经20多年课程整合研究,形成了角色游戏和主题活动有机融合,具有鲜明园本特色的“角色性主题游戏课程”。

  在课程研究过程中,为了建构真正符合本园幼儿发展需求,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劲松一幼全体教师不断发现问题,也在“实践—反思—研究—再实践”的循环中不断解决问题。其中,角色游戏和主题活动的整合既是课程的亮点,也是课程建构中的难点。

  以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劲松一幼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是一所有着40年历史的教委办园。在对幼儿的日常观察中,教师发现在少子化背景下,幼儿普遍缺失“家庭社会化”的环境,他们渴望交往,却欠缺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和相应的社会交往技能。同时,我园所在的社区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大多数家长非常重视教育,尤为关注幼儿的智力发展、知识累积,但对分享、合作、友爱等亲社会行为的重视不够。鉴于本园幼儿发展情况及所处社区家庭教育现状,在课程建设初期,我们就高度重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将其放在课程目标体系的首位。

  那么,如何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角色游戏是童年期独有的游戏形式,维果茨基在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十分关注学龄前儿童的象征性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他认为角色游戏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幼儿创造一个想象的情境,选择并饰演角色,遵循由这些角色决定的一套规则。这三个特点有助于促进幼儿思维的抽象化、去自我中心化,而且能培养幼儿的认知和社交情感技能,是幼儿复演社会、学习交往、适应社会规则的重要途径。基于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重要价值的认识,我们将角色游戏作为园本课程建设的重点进行研究。

  在角色游戏中生成主题活动

  在课程建设初期,我们将角色游戏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望角色游戏能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但是,在单纯的自发游戏中,幼儿的经验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的。这时,主题活动因其对各领域教育内容的整合性、系统性以及一定的计划性而受到教师的青睐。那么,如何将角色游戏和主题活动进行整合,既满足幼儿自主活动的需求,又有助于统整、系统化幼儿的经验,帮助他们获得持续发展呢?在探索中,我们形成了两条不同的整合路径,其一是在角色游戏中生成主题。

  通过持续观察,教师发现在零散、多变的角色游戏中,幼儿对一些主题有丰富的经验或浓厚的兴趣,会在区角中产生持续时间较长的主题角色游戏,如幼儿曾在一周的时间内,持续开展举办生日聚会的角色游戏。为了支持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教师在判断幼儿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生成主题活动,并通过主题活动进一步丰富和统整幼儿的相关经验,提升幼儿角色游戏的水平,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这是由角色游戏生成主题活动的第一个生成点。

  教师发现幼儿持续开展举办生日聚会的角色游戏后,在与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开展了“我的生日聚会”主题活动。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探究了什么是生日、我的生日是哪一天、比一比谁的年龄大、为什么要庆祝生日等问题,并开展了集体生日庆祝会、感谢妈妈等活动。这些活动围绕生日的主题展开,整合了艺术、语言、社会等多领域的核心经验,增进了幼儿对生日的认识,并进一步丰富了幼儿的角色游戏,实现了主题活动与角色游戏的有机整合和相互促进。

  除观察了解幼儿对某一角色游戏主题的持续兴趣外,发现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问题,特别是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并以开展主题活动的方式予以支持,是由角色游戏生成主题活动的第二个生成点。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产生的问题非常多样,教师需要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判断,是否以主题活动的方式予以支持。

  例如,中班幼儿在开展“电影院”的角色游戏时,常常因为人满为患、先来后到等规则问题产生冲突。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发现,这一情况不仅发生在角色区,也发生在洗手排队等生活环节,根本原因是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不够。于是,教师组织开展了“班级规则我来定”主题活动。请幼儿分小组选出经常出现冲突的活动区、生活环节等,自己制定规则、调整规则、分享规则、评价规则、实践规则。通过这一主题活动,幼儿对规则“不仅利他也是利己”“不仅约束他人也约束自己”的认识提升了,在“电影院”角色区中的纠纷也减少了。

  在主题活动中融入和萌发角色游戏

  在整合主题活动和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角色扮演能引发幼儿与角色相关的情感体验,当幼儿沉浸在角色中时,他们在主题探究过程中更专注、更投入、更主动。为此,我们将在主题中融入和萌发角色游戏作为主题活动和角色游戏整合的第二条路径。

  角色性主题游戏课程的推进分为三个阶段:主题引发、丰富经验,多元体验、主动探究,延伸经验、展示成长。三个阶段各有重点任务,在角色融入上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或模式。

  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丰富幼儿与主题特别是和角色相关的经验。在这一阶段,融入主题的角色以“小记者”“小小调查员”“新闻播报员”“图书管理员”等为主,通过现场调查、采访成人和同伴、同伴经验共享、阅读图书等方式,达成丰富幼儿相关经验的目的。

  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幼儿根据自身兴趣,采用集体或者小组的方式,围绕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阶段,幼儿的角色体验与主题高度相关,在主题开展的进程中不断生成,并推动着主题逐步走向深入。

  以“我们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主题活动为例,根据主题推进需要和幼儿的兴趣,活动生成了“运动项目设计师”“小裁判”“记分员”“啦啦队员”等角色。“啦啦队员”要在美工区和“服装设计师”沟通服装、道具,向“运动项目设计师”了解比赛项目先后顺序,并在表演区排演节目等。

  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梳理、延伸主题和角色的相关经验,展示幼儿自身的成长。这一阶段主要融入的角色通常有“宣传员”“小演员”“小作家”等,通过口头表述、肢体表演、书面记录等方式统整幼儿经验,展示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进步和成长。如在“我是北京人”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担任“宣传员”的方式向社区居民介绍“垃圾分类,让北京更美好”;又如在“香香的蔬菜”主题活动中,幼儿担任“广告设计师”,为自己喜欢的蔬菜设计广告。

  在主题活动中融入角色这一整合路径中,幼儿的角色扮演不是区角中的自由游戏,而是更贴近小组活动和教学游戏,其中既有结合主题推进不同阶段特点、体现出固定模式的预设角色,也有随着主题推进不断生成的新角色。但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角色扮演情境化的特点,都会让主题活动成为幼儿的“游戏场”,幼儿沉浸在角色体验中,成为大胆提问的“小记者”、敢于拼搏的“运动员”、耐心温暖的“医生”、富有创意的“服装设计师”……

  在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不管哪一条整合路径,从角色游戏中生成主题或是在主题中融入和萌发角色游戏,教师对幼儿兴趣、需求、发展水平的准确把握都是关键。只有教师了解幼儿、理解幼儿,主题活动和角色游戏的整合才能真正相得益彰、互相促进。而提升教师对幼儿的理解能力,将是我们园本课程建设始终关注的重点。

  (作者于渊莘 王琦系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一幼儿园)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