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研究制定《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旨在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据了解,标准制定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框架包括5个一级维度、13个二级维度和33个三级维度,其中一级维度包括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5个方面。
应该说,《教师数字素养》顺应了数字化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对教师提出了适应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的新的行业标准。这有利于教师科学、正确地理解教育数字化,提升教师在数字化时代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教书育人的专业能力,推进个性化教育,满足受教育者的多元教育需求,进而实现学校教育提质增效,培养学生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挑战的创新能力。
过去10多年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其与教育的融合受到社会的普遍期待。但从具体实践看,有的学校、教师对“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存在片面、功利的理解。例如,过于强调“互联网+教育”的规模效应,即追求一名老师讲,有多少学生“同堂”听课,这反而导致网课的个性化不足。“AI+教育”则被有的学校用于监控学生上课时的举止、表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分神,并用于精细化提分,进一步刺激了应试竞争,并没有把学生从应试负担中解放出来。
这些都与学校、教师缺乏对如何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教育技术的正确认识与能力有关。因此,出台《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有现实必要性。尤其是ChatGPT的出现,引起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有专家指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我国现有的教育优势荡然无存;还有专家认为,ChatGPT把教育逼到了墙角,如果还坚持同质化,教育是没有出路的。从这种角度看,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利用数字技术推进教育变革,已时不我待。
据介绍,《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将用于对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训与评价,具体内容包括能够掌握在教育教学中选择数字化设备、软件、平台的原则与方法;能够运用数字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应用智能阅卷系统、题库系统、测评系统对学生知识准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进行分析;能够利用数字技术资源发现学生学习差异,开展针对性指导等。这些都指向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更加有效的个性化教育。我国正在推进“双减”政策,力图把学生从较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这要求学校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而不是用一个标准“一刀切”要求所有学生。
数字教育技术具有丰富教学资源、实施精准教学、因材施教的优势,但发挥这样的优势,取决于使用者本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互联网教育资源与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教育技术的优势能得以体现。可如果教师上课时就对着课件照本宣科,给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那么数字教育技术的优势,则变为劣势,有可能让教学失去灵魂。这甚至可能让教师养成课件依赖症的同时,还因过多使用电子产品而影响学生的视力发育。
这就需要基础教育从以前的育分转向育人,即利用数字技术,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也提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显然,数字技术就是给学生做科学教育加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要利用数字技术,创新课程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活力,培养学生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国已经提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学校、教师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是评价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教育现代化不是形式上的现代化,而是教育理念与教育内涵、实质以及学校办学制度、教育评价的现代化。评价数字技术用得好不好,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推进教育摆脱应试化、功利化,重视给学生高质量的教育过程体验,尤其是数字化学习体验;在多大程度上推进教师改变传统的填鸭灌输、讲授模式与题海战术,重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多大程度上推进学校办学制度改革,提高管理效率,减轻教师的非教学负担,让教师能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促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在多大程度上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落地,对学生的课程学习与成长过程进行过程评价、增值评价,进而成为推进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重结果评价的突破口。概而言之,随着《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的实施,我国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应加快,以从容的姿态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对教育带来的诸多挑战,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