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职业规划咨询这一行业被毕业求职的大学生带火了。对多年苦读后收获的期待、对“入错行”后果的恐惧、对立业养家角色的履职,都系于一份恰当的工作。但是,与这份炙热的就业期待所不匹配的,是广大毕业生对就业的迷茫和焦虑。“我该选什么?”“我能做什么?”“谁来接收我?”等一系列问题盘绕在大学毕业生的心中,这使他们倾向于求助“职业规划咨询师”。职业规划咨询的火爆和存在的不规范现象,根本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在职业发展规划方面有“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和行为。而科学的做法应该是以终为始,秉持系统思维,从长、由己规划且躬行尝试。
职业发展规划要从儿童少年的职业启蒙做起,解决好学生的职业认知问题。有调查发现,当问及中小学生长大后想做什么的时候,所给出的选项以及学生们的回答主要有科学家、作家、教师、医生、警察、工程师等。虽然结果很正能量,但也反映出中小学生对职业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偏狭。早在2022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就已经向社会公示了当代职业的类型,此前还有2015年版和1999年版。教师可以据此研究职业大典的历史变迁和内容,设计相应的职业启蒙课程,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现代、具体的职业类型知识体系。
职业发展规划应早作职业定向决策,解决好人职匹配问题。对于刚进入大学的青年而言,其生理、心理和性格渐趋定型和成熟,已经初步具备作出职业定向决策的主客观基础。因而,大学应该在入学第一课向大学新生们抛出“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你将如何实现它?”等问题,提醒学生早作职业定向方面的决策。事实证明,那些较早思考和规划自己未来职业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生涯更有计划、择业就业焦虑更少、试错的代价也更小。职业定向决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向内探索“我是谁”的过程,也是一个持续向外回答“我想做什么”的过程,更是一个“我是谁”和“我想做什么”相互碰撞、相互成就、相互妥协,最终得到“我能做什么”的答案的过程。对大学生而言,这个过程当然可以借鉴“特性—因素论”和“人格类型—职业匹配”等人职匹配理论,但更重要的是亲身进入职场作决策。
职业发展规划需善用职业实习制度,以增强就业资本。大学生实习制度是大学教育活动的必要构成,主要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与专业学习或职业兴趣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美国高校实习制度已有百余年,德国高校实习制度对其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功不可没。更重要的是,在制度化、专业化、常态化的职业实习制度的支撑下,他们的大学毕业生在职业定向上更为明确、就业选择上也更为从容。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大学教育中,大学生们掌握的多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面对现实、具体的工作时,总有学无所用的窘迫和畏惧。而职业实习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职业实习的过程,也是理论与实践、个人与社会、学生与雇主相链接的过程。实习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实习这一显性的就业竞争资本,更收获了了解职场现状、检验自身职业兴趣和能力、建立职业社会人际网络等隐性且更有力量的就业竞争资本。
(作者陆若然系北京邮电大学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