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需要不断优化课后作业设计,让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获得全面发展。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笔者认为应主要把握好以下三方面内容。
尊重学生差异
要进一步保障课后作业的科学性与全面性,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性格、智力、习惯、爱好等因素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尊重学生之间的不同表现,并将其体现在课后作业中。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出更多的作业空间,进而实现寓教于乐。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课文《动物儿歌》时,教师要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将作业设计得更加多样化、趣味化,让学生在课后作业中有更多发挥自身想象力与创作力的机会,使之展露出更多自主性。
同时,对于同在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每个学生也有不同优势,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可以整合不同的学科资源,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发挥自身特长与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进一步保障课后作业的质量。例如在教学《小池》这首古诗时,教师就可以设计更加多元化的课后作业,鼓励一些擅长绘画的学生用画笔描绘自己在读完古诗后想象出的画面,让喜欢朗读的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朗诵古诗。这样既保障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对课后作业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了创新,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收获更多满足感与成就感,有效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标。
重视知识积累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更强调对学生理解能力与感知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正处于系统学习语文知识的初期,这一阶段的学生需要打好语文基础,培养对语文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因此,教师要将课后作业的重点设置为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基础语文知识,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拓展训练的作业,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积累。
例如在教学《操场上》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以积累与应用为重点的课后作业,使学生既能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又能巧妙轻松地巩固基础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出现的所有动词,了解这些动词的使用规则。在掌握这些动词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自身的肢体语言将这些动词表现出来,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动词中“动”的内涵。这种课后作业既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加深对语文学习的理解与认识。
注重协同合作
为了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教师要对课后作业进行科学创新,设计一些合作探究型作业。这种形式的作业灵活性与创新性更高,能够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之中相互启发,弥补自身短板,激发自身潜能,让学生在共同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达到团结合作、优势互补的效果,使学生的各项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且均衡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此类作业时要首先保障分组的合理性,确保合作探究型作业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动物王国开大会》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角色扮演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好动物角色,将课文中的故事生动地演绎出来,鼓励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与理解,将各个动物角色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在分角色环节,教师可以给予一定建议或启发,如一些较为文静的学生比较适合扮演小鹿、小马这一类动物角色,较为活泼的学生比较适合扮演猴子、狐狸这一类动物角色,引导学生在分角色环节充分考虑到各个成员的性格特点与喜好,从而尽量保障每名学生都能分到较为理想的角色,全身心地投入表演。表演形式的作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合作沟通的能力,也让学生在代入动物角色进行表演的过程中逐渐深化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有效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优化作业设计,注重减负增效,让作业更加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需求,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作者曾春维系江西省芦溪县芦溪镇第二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