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学好诗词应该从哪里入手

  大雪时节,我在录播教室录完了本学期最后一次诗词鉴赏公益课程。作为常年行走在读诗、讲诗、写诗之路上的教师,经常遇到学生提出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从哪里入手才能学好诗词?的确,我也一直在思索“从哪里开讲,才能让大家在浩如烟海又灿若星辰的古诗词世界中,更好地契入诗性审美呢?”翻开《穿越千年赏好词》和《穿越千年赏好诗》的书稿,或许在这两部诗词文化姊妹篇中,有我思考的答案。

  诗词是植根于人世间被浓浓的诗意所包裹的精彩故事,每一首诗词的背后,既有大时代的烙印,又是作者个人情感的表达,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作者的生平遭际在诗意间交汇。所以我在系列诗词文化图书的创作中,讲作品、谈作者、说历史,都是以讲好故事为前提的,即讲好诗词背后的故事,讲透有故事的诗人,故事中讲文学,故事中谈历史,故事中显温度,故事中立自信。

  讲好诗词故事应凸显诗性审美。“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李商隐的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了诗性之美。雪月交光,瑶台之上,尽管朦胧,却又那么深刻地投影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这就是诗词文化在我们内心的人文投射。梁启超在谈诗意之美时说:“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着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他说的就是诗性审美特质带给我们的文化体验。李商隐这两句诗,从文采上看清新脱俗,意象明丽。瑶台作为传统文化的固定意象,也饱含了许多历史信息。“会向瑶台月下逢”“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等诗句都运用了“瑶台”的历史意象。短短两句诗,已经把诗性审美和史韵纵横做了文史交融的呈现,诗如月,史如雪,月在中天明艳半空,雪落大地,辉映月华,更显厚重与苍茫。

  诗词的文化特质就体现在文史交融。诗词是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文化瑰宝,具有历史性,而且借由历史性表达出文化性。诗词是历史的产物,经典诗词诞生于历史之中,其本身又凝结和记录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遭际,可以说一首经典的诗词本身就是时代风貌与个人历史的交织,更是历史内核与文化表达雪月交光式的呈现。从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这首诗的历史元素入手,把诗词诞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先做一个铺陈,引领读者在历史的基础上去走近诗词,通过历史性的构建来寻觅诗性审美。

  比如我在《穿越千年赏好诗》中,赏读清代诗人容丕华的《东垣城怀古》:“偶过东垣感慨增,离离禾黍满沟塍。水流哽咽君知否,欲向行人说废兴。”这首诗是标准的七绝,声律和谐,语言也明白晓畅,但是不走进东垣古城的历史,光看字面,根本不能体味出这首诗的诗性审美,更不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文化张力。因此在讲这首诗时,我会先告诉读者东垣古城的前世今生。如果没有这些历史信息的铺垫,读者对于作者为什么过东垣就会感慨大增,水流为什么会哽咽,都会觉得一头雾水。所以我无论在写作还是教学中,一定从历史入手讲好诗词的故事。

  东垣古城遗址在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垣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的前身。东垣雄踞滹沱河南岸,从战国中山国时期建立,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华北平原上西控太行山北拒滹沱河的战略要地。汉初,刘邦把东垣改名为真定,期望天下真正平定,到隋代真定城又迁移到滹沱河北岸(今正定县城所在)。短短四句诗蕴含着东垣到真定再到正定的悠悠岁月,县城北迁后,滹沱南岸的东垣古城就逐渐衰落,以至于清人容丕华走过东垣故地时,再也看不到历史上巍峨屹立的东垣,只看到离离禾黍在曾是通衢大道的沟塍里疯长,蜿蜒而过的流水声仿佛在哽咽地诉说着历史的兴衰。一条滹沱河、一脉太行山、一座东垣城、一首好诗都在这首《东垣城怀古》中得到了诗性与历史的交融显现,诗之月,史之雪,雪月交光,浑然天成。

  如今的石家庄正积极拓展滹沱河沿岸的城市空间,在东垣故地兴建起了规模宏大的遗址公园,一头连着沧桑历史,一头系着城市繁华。作为生长在中山国故地的石家庄人,我会有意识地将燕赵风骨与城市人文贯穿在诗词教学和创作中,引领大家借由诗词去感知本地的史韵诗风,更好地从文化维度记住乡愁,从本地人文风物入手传播诗词文化,往往更容易获得乡土间的共鸣。

  词和诗一样,都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精髓,二者系出同源但又各具特色,诗和词包括后来的曲,共同构成了中华诗意的主体。在《穿越千年赏好词》中,写到辛弃疾的《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时,我会先从南宋和金并立的历史入手,将靖康之变以后南宋社会普遍期望北定中原,又在现实面前一次次失望的社会矛盾心理作一个历史分析,再将辛弃疾年轻时金戈铁马的个人历史融入进来,时代大背景和个人成长史纵横交错在这首小词中,言简意赅的文字之下是铿锵顿挫的壮怀激烈。晚年被闲置的辛弃疾面对再也没有的北伐机会,追忆年轻时“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的激荡岁月,反衬今天“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豪情泯灭和壮志难酬。这一切的一切,通过《鹧鸪天》那壮阔雄浑的声律传递给我们,这就是文学之月与历史之雪的交光,也是我们讲好中华诗词故事的着眼点。

  在我看来,抓住这个着眼点,就可以回答“从哪里入手才能学好诗词”的疑问了——从文史交融的文化特质入手,在诗意与历史人文的交光辉映中,可以很好地细嗅中华诗意的文脉芳香。作为教师、作家、阅读推广人,我会继续沿着“以史解诗,以词序史”的诗词赏读路径,讲好中华诗词故事,述说好诗风词韵里正心诚意、恬淡从容的文化之根。

  (作者王子龙系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季军、石家庄学院讲师)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