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加强就业教育、优化就业服务、全部落实岗位、及时填报数据、规范跨省任教以及严格履约管理等方面做好公费师范生就业工作,明确强调所有公费师范生毕业离校前必须落实任教学校,这既是对政策底线的坚守,更是回归政策的初衷。
自2007年以来,6所部属师范大学累计培养超过12万名国家公(免)费师范生,公费师范教育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特别是到中西部地区从教,对于加强中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公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实施,强化了公共财政对教师培养的保障,吸引了优秀学子报考师范专业,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卓越教师,促进了教育公平,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免费师范生政策也在不断完善。尤其是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有利于增强师范生就读师范、毕业后当老师的自豪感。而将公费师范生履约服务期调整为6年,也为公费师范生营造了更大发展空间,进一步释放政策的“生命力”。
公费师范教育政策涵盖招生、培养、就业、在职发展以及从教保障等系列环节和要素,政策主要涉及部属师范大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任何一个环节的落地生效都会从整体上影响该政策的执行过程和目标达成。确保公费师范生到校任教,需建立健全多方联动机制提升政策执行力。
对此,需建立起基于中小学校当前和未来一定时间教师需求的计算和预测模型,在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存量分析基础上,充分考虑生源变化、学校教育布局调整、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变革等一系列因素,精准定位未来教师需求的学科结构,真正实现实践所需与师范大学培养之间的精准对接。
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发挥好主导和统筹作用,充分分析本行政区域内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教师的动态需求,及时与部属师范大学进行对接。部属师范大学要在综合分析教师现实需求及未来需求基础上对招生计划作出优化调整。在培养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规划上针对一线需求与师范生的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和活动,真正培养能够深入基层、扎根一线、长期奉献、具有突出专业水准的公费师范生。在就业阶段,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千方百计确保公费师范生有编有岗,并责成学校创设良好的机会和平台,充分发挥好公费师范生教育教学示范和教育改革创新的带头作用。
要充分借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和手段提升政策目标精准度。随着教育智能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公费师范教育政策实施需借助最先进的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实现政策目标。一方面,要通过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存量的分析。充分分析当前教师队伍的数量、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建立起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学校的教师队伍状况分析与预测模型,实现一键获取数据、一键生成结果、一键联动多维。另一方面,在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建立公费师范生毕业去向和变动情况监测系统,既确保所有公费师范生到校任教、有编有岗,更要对公费师范生进行年度动态跟踪,对于服务期未满离开教育系统的公费师范生给予相应处罚,对于在行政区域内、教育系统内岗位变动的予以掌握和规范。
(作者李新翠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