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家校社协同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疫情的发生,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冲击,为维护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等保障措施,实现了维护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学校正常秩序的工作目标。当下,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学生的身心也将面临新的考验。

  有专家表示,儿童青少年感染后,因身体不适会引发心理变化,甚至产生心理困扰。首先是情绪波动较大,感觉恐慌,担忧自己的病情会不断加剧。有些学生还会因为网课与期末考试产生烦躁紧张的情绪。其次是可能会出现作息不规律、拖延、沉迷手机、强迫性反复洗手等问题。如何应对这些紧张情绪?一项调查显示,多数家长认同“家长要确保孩子充足睡眠、合理规律的饮食”“家长老师做好自我情绪管理,尽可能在孩子面前呈现放松状态”“家长老师接纳孩子的紧张情绪,并做好对孩子的心理支持”。

  新冠病毒具有高传染性,潜伏期缩短、传播速度加快,症状表现类似流感但重于流感。因个人免疫力、病毒数量、毒力强度不同,其危害性也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危害大小,都会给人们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国家卫健委最新调研表明普通阳性病例致肺炎率为8%左右,对于有基础疾病的病人危害较大。实际上,部分新冠感染患者在康复后存在着多种后遗症表现,如腹痛、味觉障碍、嗅觉障碍或关节疼痛、失眠、乏力等,不确定性较大。从相关调研结果看,儿童感染新冠病毒的后遗症症状相对比较轻微,目前看明显低于中老年人。从学校教育角度看,当前一定比例的学生客观上处于亚健康状态,心态、情绪也容易波动,需要全社会警惕重视。因此,当前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寒假假期,家校社协同做好学生的健康规划和心理调适。

  确立科学的公共卫生认知。尽管目前绝大多数人口已经对新冠病毒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依然不能轻视新冠的威力。家长和学生都应加强对公共卫生常识、传染病常识的学习,了解并配合落实传染病“乙类乙管”,形成对病毒、对传染病的科学认识。低年级孩子以强调卫生习惯、饮食习惯为主,保证足量蛋白摄入、少吃或不吃寒凉食品;高年级学生要在科学饮食营养基础上形成独立客观的公共卫生认知、科学可行的自我健康管理计划。

  制订疫情后科学合理的身体锻炼计划。适量的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是不能操之过急,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在锻炼时间上,禁止发病期间进行体育锻炼,完全康复后两周左右才能开始进行适度体育锻炼,感染后一个月左右时间内应避免竞技性、对抗性运动;在锻炼频次上,遵循小幅度、低强度的训练方法,前期可进行散步、轻微家务等锻炼内容,后期可加入跑步、骑自行车等,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无论进行哪项体育锻炼,都应坚持安全性、多样化、适量性、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好锻炼和休息的平衡,避免背部着凉、注意保持脚部温暖。出现胸痛、头晕等危险信号,应立即停止锻炼,必要时接受医学治疗。

  以积极心理重塑健康身心。家长要重视但不过分惧怕病毒,为孩子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不过度以孩子为中心,做好情绪管理,在孩子面前呈现放松的精神面貌,以身作则,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共同度过特殊的疫后时期。从心理上接纳疫情事实,了解并关注自己和家人的症状变化,科学应对疫后的失眠、焦虑等心理不适和反应。相对于成人,学生群体症状相对较轻,新冠感染在家庭成员中往往是同时或相继发病,特别是对于症状较轻的中学生,在家人康复过程中应主动照料亲人,要在疫情危难中寻找机会和希望,开展生命教育,注重亲情教育,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感恩意识及同理心。倡导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倾斜资金和人力,以学生健康需求为导向,深入社区和学校,协同促进疫后学生身心健康修复。

  (作者杨玉春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