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彰显劳动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新课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探索劳动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资源创新、评价创新,为中小学劳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操作路径。

  劳动课程理念创新:

  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中小学劳动课程理念从着重训练“体能”、重视“生产”“工具”“技术”到更加关注“素养”。劳动新课标强化课程育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

  劳动课程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学生认识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学生“想劳动”的内驱力;其次,要发展学生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使学生在多元劳动场所与课堂中学会与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学会团结协作,激发创新创造,培养学生“会劳动”的技术;再其次,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让学生自觉、自愿、安全规范地劳动,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品质;最后,要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做到坚韧不拔、拼搏奋斗、敬业奉献,以劳树德、以劳育美,以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劳动课程内容创新: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劳动课程要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根据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设计并构建内容结构,设计学生力所能及、可接受的劳动活动,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充满自信。

  课程内容要根据不同学段要求螺旋式上升。小学阶段,以日常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劳动为主,低年级课程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如学生个人物品整理清洗、维护教室环境卫生、照顾身边的动植物等,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道理;高年级课程以校园劳动、学会洗衣、打扫庭院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初中阶段,学生要承担一定的日常保洁、烹饪、家居美化等劳动,适当体验金工、木工、电工、陶艺、布艺等劳动项目及传统工艺制作过程,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强化社会服务与责任担当。普通高中注重开展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培养学生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同时,劳动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变革,按照劳动新课标“新技术体验与应用”任务群要求,开发新业态劳动教育内容,如制作光控报警器、设计3D打印小物件、了解基因图谱和人工智能技术等。

  劳动课程资源创新:

  创设丰富的职业体验场所

  劳动课程资源是多领域和多学科的资源集成。首先,整合其他课程知识,如开发农业生产项目时,可与科学、地理、生物、化学等课程知识学习有机整合。其次,课程主题内容的选择可源于自然、社会、生活、未来等领域和人文、科技、数学、工程、技术、艺术等学科。再其次,教师资源方面,可聘请不同行业的优秀工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经验丰富的农民、技术工人等担任指导教师,通过多元领域、不同职业的资源共享,为学生创设丰富而有特色的职业体验情境。

  劳动课程资源是学校、家庭、社会资源的集合。首先,充分利用现有的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学校劳动实践场所以及当地博物馆、科技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生态园、茶艺馆、社区服务中心等劳动实践“大场域”,在劳动新课标指导下开发具有场所特色的劳动课程。其次,开发有地域特色的优质劳动教育场所资源,积极协调企业、工厂、农场、草场等作为生产劳动、农业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联动合作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放共享机制。再其次,合理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开辟适合于中小学生劳动实践的学校、家庭“微空间”。

  劳动课程评价创新:

  促进劳动素养提升

  劳动课程评价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劳动素养评价不仅关注劳动的结果或成效,更关注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

  劳动素养评价要坚持综合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既要观测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意识、态度与习惯,也要观测劳动统筹规划能力、掌握劳动知识技术的能力、协同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等。具体来讲,可通过“方案设计、信息收集、工具使用、反思交流、问题解决、劳动成果”等6项指标进行劳动素养评价,并根据不同学段、劳动场所、劳动主题进行评价内容调整。增值评价重在描述和评价学生在劳动中的进步与努力程度,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劳动教育数据库,对平时劳动表现的量化数据与质性数据进行全方位采集、储存,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多元主体给予科学的总体评价,并基于增量数据变化,评价学生的劳动努力程度与素养变化幅度。

  劳动创造伟大,劳动创造幸福。面对世界快速变化带来的挑战,劳动教育必须以创新的品格和姿态,培养面向未来的时代新人。

  (作者程艳霞系重庆市统筹城乡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重庆第二师范学院“6—12岁儿童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本文系2020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基于劳动素养的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2020ZDJY13]成果)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