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党建新路子,提升基层党组织党建质量,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战斗堡垒作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举办“书记对话会”系列活动,围绕基层党建、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等专题进行讨论交流,使各基层党组织书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真抓实干促党建。
基层治理有“亮度”
“书记对话会”遴选的嘉宾有学校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各二级党委(党总支部)书记。每期对话会分为两个阶段,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讨论交流。学校党委书记、副书记主要从宏观的角度谈,从学校层面对中心工作进行分析。二级党委书记结合部门、学院的实际情况,共享好经验、好做法。学生党支部书记结合身边的案例分享工作经验,提供可操作的方法。通过三个层面的对话,把方向、作示范、解难题,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以对话为原点,画出基层治理“同心圆”。将党建与学校的中心工作相融合,落实落细。与会成员在聆听的过程中思考、借鉴、谋划。
党建工作有“温度”
学校以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为契机,着力构建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乐于服务、忠于育人的样板党支部,推动“三全育人”改革,打造了“边疆社工在线”等党建品牌,以党建引领社工服务,通过“党建+社工”的全新模式强化思想引领、担当作为、技能提升、典型示范,彰显了党员本色,展现了学生的青春风采,增强了党员的服务本领和党组织的凝聚力,使党建工作看得见、摸得着,让党建温暖师生员工,进一步提升党员的实干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让党旗在南国边疆高高飘扬。
文化建设有“广度”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近年来建设了室外“校史园”、“党性教育基地木棉园”等场所,把校史、党史融入校园环境建设,让师生置身其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学校厚重的办学历史,接受党性洗礼。学校党委秉承大学文化育人的作用体现在熏陶濡染、价值导向和情感激励上。一是物质文化、环境文化建设要在“会说话”上下功夫。要让校园的楼宇、道路、树木等“说话”,具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二是精神文化建设要在重积淀上下功夫。要弘扬“进德修业崇学善成”的校训和“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办学精神。三是制度文化要在重人文上下功夫。制度是刚性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以温情的方式服务,凸显人文精神。下一阶段,学校将用三年时间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机关管理文化培育再造、校园环境文化提档升级、大学生宿舍文化改造升级“四项工程”,以达到进一步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目的,为师生打造更加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
意识形态工作有“维度”
学校党委牢记安全责任,立足边境、民族地区实际,总结和提炼出了“七个一”的工作理念:一是旗帜鲜明坚持“一个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二是不断强化“一个意识”,即责任和底线意识;三是牢牢掌握“一个权力”,即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四是切实落实“一个责任体系”,即主体责任、“一岗双责”和具体责任;五是持续完善“一个制度体系”,即管理的一整套制度;六是努力建好“一支队伍”,即专任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党务、师生党员和优秀学生骨干队伍;七是始终守好“一块阵地”,即课堂、教材、出版物、网络、报告会等。学校首先要强理念,统一思想、提升认识,使“七个一”的理念落地生根;其次要重落实,定期分析研判学校领域形势,建立二级学院分析研判机制,建立健全网络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制;再其次要抓重点,加强各类阵地建设和管理,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最后,要发挥民族院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思政建设有“深度”
学校谋划思政教育新抓手,开展思政课程质量提升、课程思政全覆盖、课程思政名师名课名团队培育、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四项行动”。打造思政教育新载体,开设“教授讲故事+”特色课程;建设思政教育新阵地,成立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学院;创建学校文化新名片,举办中国壮乡“三月三”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把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打造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特色文化品牌,不断增强思政建设的“深度”。
学校将一如既往继续探索高校党建发展的新路,继续打造“书记对话会”党建工作品牌,不断保持党建工作的“温度”、文化建设的“广度”、意识形态工作的“维度”、思政建设的“深度”,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扎根南疆国门,奉献革命老区,矢志教师教育,服务民族地区,努力为把学校建设成具有师范、民族和边疆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砥砺奋进,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作出新的贡献!(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