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特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略,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单列为第十一部分,凸显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报告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关系民族复兴进程,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关系国家强盛的节奏,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略,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安全关系国家兴衰,稳定牵涉生民休戚。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治国理政之要,也是兴国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科学部署,把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大事来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党的二十大在科学分析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准确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和时代节奏的基础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部署。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态和规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面临的时代条件和世界局势加以对比,我们不难看到,在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风险挑战不断增加的前提下,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统筹规划,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异常重要。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也需要安全、和平的建设环境。国家安全是基础,没有国家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可能会被打断;社会稳定是保障,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环境,可能延缓发展和复兴的进程。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失去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进程就会受到影响,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领导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离不开为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局面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切实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共产党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根本选择,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键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围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而产生的现实命题,也是事关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的关键命题。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升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关键问题是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解决在安全稳定上出现忧患问题的基本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国家实力、增进人民福祉,另一方面也是增进国家安全稳定因素和世界和平力量的前提条件。伴随着国内外发展局势和国际关系的演变,我们要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就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处理好发展节奏与安全形势之间消长变化的关系,切实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有机统一起来判断形势,把安全稳定和改革发展结合起来考虑。发展势在必行,安全不可或缺,统筹发展和安全,掌握好发展节奏和安全系数的协调平衡,就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关键考量,也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时代衡器。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相统一、相融合,协同共进的根本方略。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都具有反作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表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之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离不开安全,安全也离不开发展,发展和安全互为前提,互相支撑并互相奠基,发展和安全也互为条件,相互依赖并相互保障。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就要把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与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大安全格局结合并统一起来,实现发展和安全的互促共建、共融共生。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党系统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智慧,保持政治清醒,发挥历史主动和时代自觉,统筹时代、时局、时政和时务,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而提出的行动方案。在艰巨的历史使命和复杂的时代重任面前,在日益严峻的风险和挑战面前,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实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适宜决策,也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可行路径。在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前提下,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坚持系统思维设计发展思路和安全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安全保障,正是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的基本答案,也是凝结党的智慧、人民智慧、历史智慧和实践智慧的时代方案。
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贯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尤其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日益复杂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只有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贯彻到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
要把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治理中。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目标在于实现协调互补和同向共进,关键在于凝聚意志和思路,坚持集中统一和指导引领。因此,要准确把握和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始终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以党的建设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深入,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统筹发展和安全提供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坚强保障。
要围绕国家核心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把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巩固并提升发展成就作为坚持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遵循。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国家发展不起来,就会落后挨打;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能保障,就会陷入一盘散沙,就会遭受外来侮辱和欺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就要始终坚守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中华民族的正当权益,不牺牲中国的国家利益,不吞下侵害我们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苦果。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凝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形成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和强大能量,坚持把衡量发展质量和安全效益的砝码放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巩固并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上。
要把握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节奏与复杂安全局面,锚定民族复兴的目标扎实推进发展与安全在全过程全领域全要素中的融合共生,妥善化解风险挑战。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不是某单一方面、单个领域的发展;安全问题也不是某个时段单一要素的安全。党的二十大提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思路,强调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在一定意义上说,发展无时不有,安全无时不在,发展和安全都是全时空全系统的范畴,渗透并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全领域、全过程和全要素。为此,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就要紧紧锚定民族复兴这一战略全局和伟大目标,把发展和安全的意识与行动贯彻到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系统,贯彻到新时代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方方面面,做到一切为了民族复兴、一切服务民族复兴,为民族复兴提供最强劲的动能和最强大的助力。
(作者宇文利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