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四川师范大学 厚植体美底蕴 浸润美丽乡村

  以体育人,强体质;以美育人,陶情操。体育美育不仅对完善学生人格起着相辅相成的重要作用,还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在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同时,更要推动美育与体育的协调化共同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创建于1946年,学校坚持扎根巴蜀大地办大学,服务治蜀兴川战略,立足成都、服务四川、面向全国、关注世界,立志把学校建设成为在中国教育界有重要影响且在全球有一定知名度的师范大学。在新时代的风口浪尖,学校作为首批入选国家教育部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浸润计划”)的全国20所高校之一,对口帮扶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夹铁镇中心校和瓦达洛小学(以下简称“项目学校”)。学校以体美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和实施为基础,围绕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队伍建设四个关键环节设计帮扶策略,以体育人以美化人,在行动中落实“浸润计划”,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坚持先行示范

  助力教育扶贫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四川师范大学首先对“浸润计划”的落实展开了研究与讨论,对标“浸润计划”的总体目标,按照“一个都不能少”“一门都不能缺”“一环都不能弱”“一方都不能偏”的总体要求,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平时+定期”结合的工作方案,坚持将“浸润计划”与“教育扶贫”和“乡村教育振兴”相结合,示范开展“走教”+“网教”教育教学帮扶模式,构建高校和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美育共同体。

  “走教”+“网教”教育教学新模式,即指由学校音体美专业教师和顶岗支教团队合力打造项目学校常态化音体美课程,建构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校一品”教学体系。四川师范大学通过前期课程调研和学情分析,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法,依托顶岗支教团队在多个教学点持续进行“走教”,保证“开足开齐”音体美课程;高校专业教师定期协同顶岗支教团队开展异地同步授课,共同打磨课堂教学,保证“上好”音体美课程。

  在“走教”方面,学校从高校音体美专业师范生中定期选派志愿者到项目学校进行顶岗支教,采用“驻校任教+走校巡教”的方式,在项目学校多个教学点建立了一支音体美专兼职师资队伍,为项目学校“开足开齐”和“上好”音体美课程提供了师资保障。截至目前,共选派40余名顶岗支教志愿者,覆盖项目学校29个班级近2000名小学生,保证每周开设5节以上音体美课程,共计开课2000余课时。

  在“网教”方面,学校为项目学校定制了“菜单式”的线上音体美课程资源,音乐类学科教学团队依托开发的系列校本教材,录播了10余期线上音乐曲目,通过各在线课程平台输送至项目学校音乐课堂;体育类学科教学团队依据项目学校教情学情,对标新发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整合面向民族地区中小学的线上专项体育课程;美术类学科教学团队充分挖掘彝族本地服饰特色,利用学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项目,制作了“彝裳艺术工作坊”系列小视频供美术教师使用。各相关学科遵照《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同步课堂安排表》,采用高校专业教师团队主讲、顶岗支教教师助教的形式,定期开展“线上同步授课”“名师课堂直播”“线上课程指导”等。

  此外,学校还在项目学校扎实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成立“高校音体美名师工作坊”,促进教学、教研、活动一体化,建立“高校教师—支教团队—项目学校”三级“线上+线下”联动机制,持续开展借助顶岗支教的“走教”工作,深入落实“送课到校”“课堂连线”“线上授课”等活动,形成兼具川师特色和民族文化特点的“走教”+“网教”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了体育美育浸润工作由“走进去,固定式”到“推出来,菜单式”的突破,也为高校参与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和经验借鉴。

  着力课程教学

  共享体美资源

  课程是开展体育美育的重要载体,四川师范大学将“浸润计划”的重心落在项目学校体育美育课程构建上。学校通过“输送课程资源,构建课程体系”“融入美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等,为项目学校提供持续性的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推动中小学体育美育日常化、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

  首先,学校对项目学校的教室、操场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援建普格县中小学第一间专业舞蹈教室,捐赠音体美教学器材,建设现代信息设备,全力支持改善项目学校办学硬件条件。

  在此基础上,学校所有体育美育实体和在线资源向项目学校全部免费开放,并按照项目学校现状和当地学生需求,挖掘彝族地区体育美育本地资源,开发和实施合唱、书法、校园篮球等体育美育专项课程,进行全校性体育美育课程的规划与实施。同时学校积极探索挖掘各个学科中蕴含的美育元素,把美育融于各学科课程与教学之中,开发各学科与美育融合的系列课程。

  其次,在“浸润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和民族地区文化特色,始终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坚持按照“教会、勤练、常演”的要求,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创新开展体育美育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因地制宜开展课堂教学工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将美育理念融入所有课程日常教学过程之中,音乐课程上使用趣味练声法、律动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课程上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迎面接力”“左摇右摆”“穿针引线”等教学内容。

  此外,学校也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在深入项目学校音体美课堂后,学校就“浸润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与项目学校教师进行多次研讨,并对项目学校的音乐、体育、美术教学情况等进行了全面调研。学校音体美专业教师在调研中提炼具有典型性的、能够代表当地文化的艺术元素,根据提炼的艺术元素,创作具有当地风格的作品,进行具有民族特色课程的设计和校本教材的开发,目前已编制完成夹铁镇中心校彝汉双语音乐校本教材《彝音乡韵》。

  营造文化氛围

  打造实践品牌

  文化氛围是开展体育美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四川师范大学将体育美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开展了缤纷多彩的实践活动。

  学校首先立足本土优秀文化,创作系列主题墙绘以及功能教室图标,对项目学校校园墙绘进行整体设计,打造校园文化艺术长廊,充分发挥“让每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条走廊都能育人”的独特功能,打造出了美育特色校园文化。并创编融入彝族元素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操,打造师生体育美育节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最终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有了文化的熏陶,学校定期赴普格县开展成果展示系列活动,让体育美育的成效深入人心。学校在充分了解当地学生的现实需求后,依托“高校+”管理体系,在项目学校组建电子琴、架子鼓、口风琴、武术、足球、舞蹈、书法、国画、素描、简笔画、盆景等10余个体美兴趣社团。通过组织开展“主题体育运动会”,举办“体美夏令营”,打造“校园篮球队”和组建“向阳花合唱团”等多种方式指导社团开展工作,让学生学习掌握一门或多门艺术特长。这样的举措给孩子创造了发挥天赋的条件,学校音乐学院教师指导“向阳花合唱团”录制“歌声中的美育浸润”合唱音乐会,参加普格县第十六届中小学生文艺展演活动获合唱类节目一等奖。

  针对学生课后生活单一的问题,学校深度挖掘彝族文化元素,编制完成《夹铁镇中心校实践活动方案》和《“大课间”学生体育活动提升方案》等,将“以美育人”理念渗透进学校各项活动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让项目学校学生人人有机会参与,人人得到艺术素养的提升,近两年来共组织开展相关兴趣活动100余期,第二课堂活动2000余期。另外,学校积极借鉴成都优质中小学集体舞模式,结合学校现有的大课间操、学校运动会等活动,融合彝族达体舞等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组织学生进行唱歌比赛、舞蹈表演等活动,用歌声、舞蹈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

  学校依托“浸润计划”,实现了项目学校全体学生“人人进社团,人人可登台”的愿景,这样的举措也给学校带来了许多荣誉,其中学校以“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为主题,精心拍摄的《我和我的祖国》MV,被权威媒体宣传报道,取得了广泛赞誉。

  以体育人、以美化人。四川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门的号召,坚持将浸润行动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扎实推进项目学校的定向帮扶工作,逐步提升学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能力,全力推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在民族地区落地生根,让一代代学子都能站上通往未来的跑道。

  (陈志琼 张晓林)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