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已近饱和,近半年内的上网率达99.9%,显著高于73%的全国互联网普及率。手机在众多上网设备中占首位,主要上网目的为休闲娱乐,使用短视频软件的未成年人比例超过六成;网络模仿行为较为普遍多样,模仿行为将未成年人的线上活动与现实生活相勾连,游戏玩家、AI等互联网职业已开始进入他们的选择视野,未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职业占比可能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广泛接触网络文化并受到其影响,已成为网络生态的重要主体。《报告》显示,孩子教家长上网在不同情况下的比例均高于家长教孩子上网的比例,其中“有时会教”和“经常会教”分别占比55.2%、33.1%。与此同时,未成年人在互联网中由于身心不成熟、网络素养不足等原因,容易出现网络成瘾、网络诈骗、不良价值观引导以及不法侵害等问题。基于此,需要各方发挥网络文化和新技术对未成年人的正向影响,营造适合未成年人生存和发展的良好互联网生态,让未成年人能够安全、有效地参与到互联网生态建设之中。
《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主要的网络使用行为仍集中在娱乐、学习和社交,使用短视频类应用软件的未成年人比例高达65.3%。网络时代,我们无法让未成年人远离网络,网络社交、网络游戏以及观看视频、听音乐等网络资源利用行为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本质上是一种互联网线上互动方式,关键是未成年人本身的网络素养问题。要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需要优化学校教育中的网络素养课程和校园网络文化生态;同时,家庭也应承担起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责任,加强对父母网络素养教育,因为父母的网络行为对未成年人有言传身教的作用,也能够通过父母的专业网络素养有效防止未成年人网络问题行为的出现。此外,互联网企业和社会组织需要助力网络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生态。
互联网时代要求创新成为一种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态度。因此,要充分利用全社会重视创新、参与创新的社会氛围,推动未成年人创新教育与互联网时代社会变革的有效对接和发展,要以培养未成年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发挥学科优势,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创新性活动,在学校、政府和社会之间形成育人合力,特别是学校创新教育与社会创新教育相互衔接、有效沟通,以开放、合作、共享的方式推动形成多元协同发展的教育机制。
营造清朗安全的网络环境是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网络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网络生态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网络治理成效明显。但是,部分网络空间有害信息依旧存在。因此,要提高政府监管的效度和效率,要加强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坚持整治互联网违法违规行为,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让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阵地。网络平台要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借助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的直播行为进行管控,加强青少年的专属内容建设,有效清理网络低俗信息,守住法律红线。此外还要进一步培育多主体参与、多方协同、多元施策的网络环境监管与治理,持续为未成年人构筑文明网络生态。(作者付建铂系陇东学院教育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