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高校博物馆怎样参与“大思政课”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博物院考察参观时曾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高校博物馆与学校的服务面向紧密结合,伴随着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科研产出逐步形成。其藏品通常与学校的学科体系和相关学术研究紧密相关,许多藏品就是来自于相应学科的教学科研成果,同时又服务于教学科研。

  当前,随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繁荣,特别是“拥有高质量的大学博物馆,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世界一流大学深厚学术和文化积淀的突出体现”的认识日渐深入人心,高校博物馆迎来了大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已超过450座,还有更多高校在新建、改建和扩建场馆。作为国家博物馆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高校博物馆正为打造中国博物馆大学文化集群而努力。

  高校博物馆是凝聚大学精神、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场所。面对新时代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有必要创新工作手段、构建工作机制,把博物馆建设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让高校博物馆真正成为团结引领师生包括社会公众爱国奋斗的“大学校”。

  深化思政课程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曾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按照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文化建设总体要求,陕西科技大学依托中国轻工业博物馆、校史馆,将情景课堂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着力建设校内思政教育基地。通过开展体验式、情境式、研讨式思政课程教学,将博物馆的育人资源融入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从爱党、爱国、爱校等方面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成效。

  学校请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在馆内进行关于中国轻工业史、轻工业发展历程的体验式现场教学,把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领导轻工业稳固支撑社会主义制度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建设发展成就作为大学生思政课的有机环节,切实将轻工业史中的党史教育嵌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课程体系。

  在加强有关党领导轻工业发展历史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展陈展品,以具象化、接地气的现场教育教学形式,让思政课更加多元化、形象化、生动化,积极探索将博物馆讲解话语体系转化为党领导轻工业发展史的教材体系,再进一步形成特色化的思政课学术体系,不断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思想认同感。

  大学精神根植于学校独特的办学传统和实践,凝结着师生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是高校师生继承发扬先进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学校精神文化体系里最先进的集体价值观。作为一所大学的顶层文化设计,大学精神体现为高校文化的牵引力、驱动力,支撑起学校精神文化体系的“四梁八柱”,服务当代,面向未来,规范并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实践转化的集中表现。高校博物馆可以利用自身包含的校史馆相关展陈展品,围绕大学精神,组织开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现场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校史、大学精神结合起来,在见人见事、见微知著的具象化认知中,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理解和准确把握。

  完善课程思政载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当下高校思政教育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当前,如何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引领更好地结合起来,是摆在专业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思政教育的内容过多,就冲淡了专业课的专业性;如果思政教育内容生硬,则无法达到课程思政的要求。要解决这道难题,找到思政元素和专业内容的结合点,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关键。

  中国轻工业博物馆的“科教筑梦”专题陈列,依托轻工行业形成了八个展区。每个展区内,主要通过标志性展品、行业杰出专家学者的科技创新贡献,展示轻工行业的发展进步。从展陈内容和展陈方式上看,“科教筑梦”专题陈列弘扬了百余年工业历程蕴含的革命精神、科学家精神、工程师精神和创新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发展民族工业、建设富强国家的爱国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是弘扬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的生动教材,饱含着课程思政丰富的育人元素。

  为充分发挥博物馆在课程思政上的支撑作用,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利用“科教筑梦”展厅的展品和展陈资源,积极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具体包括,组织相关专业课教师聚焦专业课教学和课程思政育人资源的有效结合,按照轻工行业发展历史、当前业态和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性判断进行讲解授课。示范课的实施关键是见事见人,画龙点睛式地讲解科学家、专家学者的故事和他们身上表现出的爱国奋斗精神追求,激发师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达到专业课讲出思政味、进行思政教育引领的教育教学目的和效果。

  强化文史研究支撑思政育人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立身之本,思政育人是高校博物馆的第一要务。随着文史研究的日渐深入,高校博物馆展品不断丰富,逐步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文史研究和展品征集又进一步充实了育人资源。可以说,博物馆文史研究是博物馆建设发展永续的源头活水和根本动力。

  为了加强博物馆文史研究力量,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的研究功能,组建大学精神研究中心、陕甘宁边区工业文化研究中心等相关研究团队,紧紧围绕中国轻工业史、陕甘宁边区轻工业发展史等研究课题,在加强基础性研究、申报有关课题等方面,不断凝练研究方向,产出研究成果,切实在支撑学校思政教育和大学文化研究上彰显文史力量。

  维护文物展品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是博物馆要坚决守牢的安全底线。更好地发挥文物展品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讲好红色文物故事、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上发挥作用,在运用中实现更好的保护,是博物馆建设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新时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之一。

  把展陈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高扬当代爱国奋斗精神旗帜,主动将自身建设成为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博物馆建设发展的应有之义。在这方面,高校博物馆应当走在全社会前列。

  (作者方润泽系陕西科技大学中国轻工业博物馆馆长)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