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支撑作用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支撑作用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书记 张革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人民性、战略性等特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是教育阵地、科技重地、人才高地的结合体,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职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将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作用,这也是新时代新征程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

  回答大变局之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学理支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同时,我国发展也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探索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把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的重要力量,要组织专家学者自觉将在“两个大局”下建设什么样的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学术己任,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其中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深入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实现路径;深入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更有超越西方现代化老路的独特优势;深入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如何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怎样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通过一系列的研究阐释,形成一大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服务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战略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放在论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之后的突出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要深刻认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其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要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任务,引导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和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四个面向”开展有组织科研,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要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引导高校围绕区域协调发展等难点重点问题,以“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支持高校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要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引导高校“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思考拓展教育强国特别是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外延和实践路径等,积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生效。

  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人才支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决定了所需人才首先要听党话、跟党走,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想清楚弄明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引导广大师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高校特别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应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完善学校现代化治理体系,创新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和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优化升级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着力建设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国家和区域战略人才力量。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