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的2023年“英才计划”正式启动,此次实施范围进一步拓展,培养高校增至58所,覆盖25个城市,计划培养1700余名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入选的中学生将在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基础学科领域体验为期一年的科学研究,感受名师魅力,体验科研过程,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
实施“英才计划”的意义是多向度的。如今,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已成为我国能否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英才计划”致力于发掘一批对科学研究有兴趣、有潜力的优秀中学生投身于基础学科,这不仅是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重要路径,更是培养和储备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有力举措。另一方面,学界近年来一直在讨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问题,国外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开设高中生先修大学课程、邀请大学教师到高中授课、开放大学实验室参观、大学面向高中生发布研究课题等内容。“英才计划”事实上也是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衔接、创新科教协同育人模式的一种有益探索。
为了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为国家发现和培养更多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未来“英才计划”还需在落实协同培养机制、发挥名师引领作用、提升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等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要使各方深刻理解“英才计划”是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工程,落实联合培养主体责任。近年来,“英才计划”在地方层面已基本形成了“省科协、省教育厅—高校—中学”协同的组织架构。其中,高校作为主要培养单位,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培养工作与学校优势资源、特色活动相结合,制定措施激励更多有担当、有热情、高水平的科学家加入导师队伍。中学应向学生做好计划的宣传与解释工作,协助学生平衡好“英才计划”培养与课业的关系。省科协和省教育厅要搭建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的平台,督促高校和中学在学生遴选、科研活动参与、研究指导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不断优化协同推进机制。
二是要注重发挥导师及培养团队作用,使学生在沉浸体验、深度参与中培育科研兴趣。导师及培养团队应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资源使学生扩展学术视野、提升科研素养、增强科研信念、树立科研报国志向。对此,关键是要使学生感受科学家导师的榜样力量,并且有机会沉浸式体验科学研究氛围,深度参与科研活动实践。例如在参观重点实验室与研究院中感受科技力量,在现场观摩科研人员实验过程中感受科研魅力,在亲身参与讨论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体验实验操作、总结成果发现的过程中树立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对基础研究的兴趣和在相关学科深造的决心。
三是要做好典型宣传和特色总结,发挥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目前,社会对“英才计划”的认知程度还比较有限,特别是受升学压力的影响,部分学生及家长对参与计划培养活动的积极性不足。对此,可以将各地“英才计划”培养的典型案例进行重点宣传,例如有的学生成功入选“强基计划”继续深造,有的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崭露头角,等等。借此不断扩大“英才计划”的社会影响力,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吸引更多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能和浓厚科学兴趣的学生加入。同时,全面总结过去十年的培养经验,对有特色做法和突出成效的地区、组织、个人进行表彰和推广,推动各地交流借鉴成果,形成引领辐射效应。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英才计划”的实施正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一种体现,是对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积极响应。展望前景,“英才计划”还需抓住当前重大战略发展机遇,乘势扬帆再起航,为培养造就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李莞荷系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