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有组织科研的过程中,高校如何辩证看待强化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自由探索与有组织、出人才与出成果这三对关系,如何解决行政与学术难联动问题……”日前,在第14届大学管理者论坛上,就主题“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支撑高水平自立自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侯慧君接连抛出几个关键问题。
该论坛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在重要主体规划班次举办的前沿高端学术交流活动。正在该校参训的第三期教育部直属系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暨第67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第22期浙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从高校职能部门如何结合自身工作全方位推进有组织科研的角度,与主旨演讲嘉宾展开了热烈讨论。
变革内部治理
实现理念向行动渗透
以基础研究见长的高校,标志性科研成果不够突出、组织引导性科研不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不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高,如何通过加强有组织科研突破上述困境,回应国家需求?
“把过去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转变成国家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在兰州大学研究生院执行院长张浩力看来,加强有组织科研的第一步必须是转变观念,与此同时还要在学校的组织和管理机制上进行变革。
张浩力介绍,兰大的科研定位主动对标国家战略需求,进行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学校专门成立了12个实体性的科研机构,作为培育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争取国家重大任务的排头兵。“对于这些排头兵,我们主动组织,全程服务。同时,对其他的团队也有合适的措施,鼓励并允许进行自由探索,开展基础性研究。”
“近几年,学校的横向技术转化金额年增长达到40%左右。”张浩力透露,基于项目组织、平台建设、团队建设、支撑引导四个层面,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新规划,实现了系统性转变,强化了原始创新能力,产出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以制度机制完善为例,学校完善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建设,为服务地方、服务企业消除了制度障碍。
调整评价导向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当前,科研产出导向正在发生两大转变。一是鼓励从“上书架”向“上货架”转变,二是鼓励从理论向技术、技术向产品、产品向产业转变。以此为背景,如何调整评价导向,为高校推进有组织科研服务?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赵毅鑫从行业特色高校的角度出发,提出高校科研评价改革应注意加强顶层设计、细化过程管理、促进交叉融合、强调目标导向。
赵毅鑫表示,在具体开展工作时,须先“定势”,即择需,看需求是否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指示精神、是否符合“四个面向”和国家战略;后“定事”,即择重,看是否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是否瞄准科技前沿;再“定人”,也包括“定团队”,即择优,看团队是否体现机制创新和改革精神,考虑团队成员的水平高低。
“此外,还要兼顾学科、领域和创新链不同环节的衔接。重大需求类研究需体现融通创新,突出在产业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创新工程中的应用;基础前沿类研究侧重稳定性,保证持续发展。”赵毅鑫说。
主动联合企业
最大化发挥协同效能
当今时代,创新链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校应该如何主动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
“我们要清楚,在科技创新中,企业是主力军,高校是生力军。要打通创新链,高校必须跟企业在纵向、横向两方面开展深度融合。”论坛主旨演讲嘉宾、一所知名工科高校负责人有感而发,“现在的企业院所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依赖高校,因此在融合上高校需要主动出击。”
“企业与大学合作是创新体系中两个关键主体的互动,校企合作是企业研发的重要环节。”论坛主旨演讲嘉宾、一家知名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北京研究所负责人分享了所在企业与高校在合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他表示,高校提供的创新思想是企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未来,企业更倾向于跟高校合作开展前瞻性研究。”他指出,目前企业与高校合作存在的障碍主要在于,企业的技术诉求较难转化为学术界可理解的研究问题。比如,如何把产业的应用场景问题和工程问题,表述成更适宜学者理解的问题。
针对本次论坛的主旨,侯慧君表示,高校职能部门负责人要站在实际工作的角度,审视真问题,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思考、研究如何高水平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进有组织科研,涉及从办学职能、治理结构、科研管理目标和模式等多方面对大学进行革新和再造。如何将理念变成机制和行动,将长久考验高校管理者的智慧。”侯慧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