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人物> 文章详情页

用责任与爱诠释教育真谛

  【记者手记】

  见叶向东教授之前,我有些忐忑不安,这样“高高在上”的人物,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采访。那天,我早到十几分钟,担心去得太早,他还没休息好,就在楼下磨蹭到临近约定时间才上去。敲门进入后,却是微微诧异,眼前的老教授穿着绿色条纹衬衫、深色长裤、老人头式的凉拖,一点都没有院士的架子。

  办公室右侧的墙壁上挂着一面长长的大黑板,约5米长、2米高,上面写着简洁而深奥的算式和近日行程。沙发上、茶几上、桌子上都堆满了书,至少上百本,最右侧清理出一个空座。入座下去,就发现茶几上已泡好了茶,端起来喝一口,温度刚刚好。他在我的左侧单人沙发落座,说:“我仔细想了想,这次采访还是以讲故事为主,尽量少讲理论,这样你的文章比较好写,不那么枯燥。”

  短短几分钟,我就发现他是一个很贴心的人,这种贴心在后期采访他的学生时得到充分验证。黄文教授谈起恩师说:“老师是默默地付出,他这些年为我们做了很多事,却从不主动告诉我们,很多事是多年以后才慢慢知晓。”

  比如学生的第一篇论文,叶向东会十分认真地指导,一页一页地细抠,指出问题在哪儿,并在之后的过程中不断指明研究的方向、告知查阅哪些资料。这些举动看似平常,待多年以后黄文成为了教授,开始带自己的学生时,猛然惊觉原来指导学生要付出那么多的心血,方知恩师当年的不易。

  如果说贴心是我对叶向东的第一印象,那么坚持与热爱则是整场采访中提得最多的词。一开始,我试着让他举例说明自己在基础数学上的突破让人类生活变得更美好,他却说,你说的是应用数学,不是基础数学。后来,他若有所思地说:“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的研究会何时被应用,被应用于哪儿,但我知道它终将会发挥作用。”

  那一刻,我说不出话,大脑飞速运转,试着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基础数学研究,向前再前进一厘米,都是要耗费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这条道,千百万次碰壁都未必能看见前进的曙光,他却孜孜不倦,这条道,即使有了本质的突破,也要等待漫长时间看到理论彼岸的开花结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真的坚持不下去。

  黄文对恩师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到钦佩:“很多次,我看不到希望,就想着放一放再说。可没过多久,他就跑过来跟我交流,我又不得不拾起来继续研究。”

  叶向东的女儿从小到大看着他早上在办公室、下午在办公室、晚上还在办公室,觉得做科研太辛苦,不愿走他的老路,可是他却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我觉得现在的生活挺好的。”

  当我说,明年您就退休了,可以享享清福了。“院士70才退休呢!”他纠正后,莞尔一笑,“退不退休有什么不同,我还是要继续研究基础数学啊。”

  采访结束后,我骑着共享单车一路回家,一边骑一边回忆刚刚的采访场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渐渐涌上心头。我有些疑惑,在此之前,我并未见过叶教授,这种熟悉的感觉从哪来的?直到我路过一所学校,忽地,头脑一下子清明。我一直以为院士是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的存在,但是叶向东给人的感觉,就跟那些在中小学教室里教书育人的老师一样,亲切和蔼、温暖明亮。

  党的二十大报告历史性地把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放在第五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系统部署,深刻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需要许许多多像叶向东一样的“掌灯人”,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当好“燃灯者”,用责任与爱诠释教育真谛,培养出更多国之栋梁、时代骄子。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