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学科间联合教研优化作业管理

  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是“双减”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双减”的关键渠道。因此,在重视作业设计、质量的同时,学校管理者也越来越重视作业管理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中的意义。

  从笔者所接触的教育实践看,目前中小学的作业管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控制时间来进行作业管理。例如,一些学校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考虑学科的性质、学生的发展等因素,将时间进行相应的分配。二是通过加强作业内部的联系进行作业管理。例如,一些地区、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与布置时,充分考虑本次作业与上一次作业、上一学期作业甚至上一学年作业的联系。对学生而言,这两种作业管理方式都减少了作业数量,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减负的效果。

  但是,目前的作业管理方式也面临一些困境。例如,以“时间管理”实现“作业管理”的方式,在操作上简单明了,却较为机械。很多学科感觉“作业时间不足”,却一时无法改变这一现状。以“加强作业内部联系”实现“作业管理”的方式,虽然能解决学科内部作业重复、衔接性较差等问题,却依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各个学科在作业时间上“不够用”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各学科作业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减少作业无必要重复、低质量衔接等问题,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对于教师而言,实现作业间的联系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但多学科教师之间在深度交流、充分讨论基础上设计作业,很大程度上可加强学科作业之间的联系,实现所谓的学科间联合教研。与当下较为普遍的学科内部教研相比,这种教研方式最大的特点是突破了学科之间的隔阂。学科间的教研有助于各学科教师了解相关学科的基本教学进度、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某些知识点在自己学科和相关学科所处的位置、发挥的作用等,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其他教师设计作业的基本内容、考点以及学生完成作业需要的相关基础知识等。此种背景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整体学习情况以及相关学科作业设计,有重点且有合作地完成本学科的作业设计与布置。由此可见,学科间联合教研可以成为作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上述两种作业管理方式的不足。

  为实现学科间的联合教研,进而优化作业管理,学校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条件。从学科组层面看,学科组负责人不妨以学科组为单位,主动与相关学科组之间进行合作,为联合教研提供契机和良好的团队基础。需要注意的是,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学科间的联合教研,应成为联合教研的主要形式。原因在于,学科间的联合教研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协作。从学校层面看,学校可以形成制度(如学科间联合教研制度)、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如时间、空间等)、对一些成果(如学科间联合教研形成的作业范例)进行表彰宣传推广等,推动学科间的联合教研走向深入。总而言之,学科间的联合教研可以进一步优化作业的内容及各学科作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学校不妨充分重视并利用这一方式完善作业管理,更好落实“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

  (作者周昱勤系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教师)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