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类专业社会主题型人才培养改革

  塑造“人民设计师”的川美实践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类专业社会主题型人才培养改革

  美好生活承载了人民现实、具体的向往和追求,设计教育也必须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塑造“人民设计师”,是设计教育识变应变求变的时代应答,是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教育应答。四川美术学院设计类专业群教学团队从2012年启动破题改革,在传承老一辈川美人为人民培养艺术家的核心要义基础上,提出塑造“人民设计师”的概念与指向,并依托国家重大招标项目“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20个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教研项目,探索了从专业技能走向社会主题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启动了在中国式发展之路上塑造“人民设计师”的川美实践。

  强化价值引领

  川美团队的社会主题型教学改革强调人民性,主张“为人民而设计”,破解传统技能型设计教育下价值淡化的问题。社会主题型教学改革将“为人民而设计”的价值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教师从“教书育人”到“育人教书”的转变,指引学生先“人”后“技”,指引学生养成“与人民共情”的设计自觉,指引学生成为“乡村设计师”“城市设计师”“绿色设计师”“文创设计师”等,从而培养具有“泥土味”“人民情”和“中国心”的设计人才。改革实践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为人民而设计”的人才和作品,如服务美好生活主题的洪崖洞、城轨穿楼等脍炙人口的设计和振兴乡村主题的中益乡华溪村院落风貌改造;聚焦乡村产品贸易主题,学生鲁景奇以设计思维优化农产品上行链条,惠及群众,被誉为“裤脚沾满泥土的农民设计师”;围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题,教师带领学生孙元明、许冲为抗震救灾而设计的“全地形突击救援车”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设计展金奖。

  聚焦社会主题

  川美团队突破传统技能型设计教育的功能局限和专业壁垒限制,把社会问题直接“搬进课堂”,让设计教育聚焦当下中国具体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关切,将“国家重大战略所向、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经济社会发展所急”等真实世界作为新型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主导和依托,挖掘与群众美好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题内容,以社会主题赋能设计教育改革,建立起超越学科分界的综合认知,以设计特有的方式,把基于现存事物的认识与设计创新结合起来。由此设置“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绿色设计、数智生活、生命安全”等社会主题,如“绿色设计”主题,成果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并获免检结项;“乡村振兴”主题,持续举办四届“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牵头重庆市“百校联百县兴千村”活动;“城市更新”主题,则携手“成渝双城高校艺术教育联盟”,共建九龙半岛国际美术公园,打造长江上游国际艺术湾区;“文化传承”主题,持续举办“丝路遗产·数字活化科技艺术季”,承担国家非遗传承人群培训20余期,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化新貌。

  重构教学体系

  有别于过于注重艺术手段和技能训练的传统教学体系,川美团队以社会主题统揽重构了“1(大设计通识)+1(域内专业知识)+X(交叉整合系统)”的递进式教学体系,即一年级开设“大设计通识”课程群,将传统的素描、色彩等技能课程重构为新的“能力素养”课程群,让学生置身现场,体察社会问题,磨炼技能;二年级进入社会主题具体现场,在洞察问题的过程中融会“域内专业知识和方法”的学习,锻打技能;三、四年级进入工作室,通过命题式、项目制“交叉整合系统”课程群,紧密结合高品质生活定义的行业动态和产业趋势,鼓励学科交叉和产学研合作,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创新设计过程中磨砺专业技能,提升艺术造诣修养,实现专业技能型向社会主题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跃迁。该教学体系还有意识地前置和后移,实现“0+1+1+X+N”,前移到招生,突破原有的“一幅画”“一张卷”,将感知社会融入考题,实现“0”的融入;将教学向后延伸N年,以社会主题建立驻留计划、助推计划等,为学生毕业后N年成长助力。

  重塑课程体系

  社会主题统摄下的课程体系有别于传统的技能传授型课程,是消弭设计专业界限的跨学科课程体系。技能传授型更强调设计类各专业差异,注重专业间技能、技法上的不同,强调某一专业知识系统性上的“各美其美”。社会主题型改革,是在不影响专业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技术知识、情境知识、社会知识”的专业融通,建立起以“体察社会—洞察问题—整合创新”为版图的社会主题式知识体系,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美美与共”。川美团队通过200多门主干课程(群)的开发与重构,形成了“微观—中观—宏观”递进链接式的课程体系。同时,面对教学内容更新速度不适应设计行业领域知识快速迭代趋势的问题,大刀阔斧地调整课程内容,强化主题内容嵌入,通过用真实的中国经验整合零散的设计知识,实现知识内容结构的体系化迭代,推动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适应新时代社会转型需求。

  多元教学场域

  有别于传统技能型设计教育局限于教室、校园,川美以社会主题来构建社会问题研究院所、专业工作室、适时工作坊,突破了原有“场所”限制,让学生伴随着社会主题置身乡村、社区、医院、企业等社会实验室,践行“创意是用脚想出来的”,以对社会问题的真切认知,拓展视野。如在重庆大足、荣昌、酉阳,四川安岳、宝兴、遂宁、巴中,贵州桐梓等西部地区建立“非遗美育在地工坊”;获批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艺术创新社会实验室:新艺科的路径与模式”等,在厂房、生产线、研发基地,与行业一起围绕场景、用户、手段、行为、目的等问题,建构起技术、文化、社会、审美等不同领域的方法体系,在具体的社会场景中重构了设计类学科乃至跨越设计学科的多元组织架构。

  优化教学评价

  改进设计教学传统评价,强化学生中心的评价凸显“人”,聚焦培养有筋骨、有温度、有德行的设计人才与设计名师的过程性和增值性评价;课堂教学凸显“从”,即强化师生“从游”评价,成立非实体性研究机构、个性化培养工作室、项目工作室,形成师生共情共创、教学相长的教学常态;专业实践凸显“众”,即强化教学实效评价,制定乡村实践基地、艺术创新社会实验室等多元教学组织评价办法,加强对华为、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长安等校企协同育人基地的实绩评定与跟踪评价,把乡村、社区、机构、企业等设计方案的落地成果与转化纳入绩效评价,通过“三维一体”评价体系保证设计人才培养质量。

  为使改革行稳致远,川美设计团队围绕社会主题改革,承担了80余项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并修订与出台教师、学生、专业建设、资源保障、综合改革五类制度,引导教与学的变革。

  10年来,川美塑造“人民设计师”向社会交上了出色的答卷:学生质量优,主动服务西部,西部就业率超60%;教师成长快,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德艺双馨教师等荣誉;专业建设强,实现10个设计类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全覆盖;典型案例佳,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项目被主流媒体广泛报道,代表性案例北碚东升被誉为“一个小山村的文艺复兴”,获评中国优秀扶贫案例报告会产业扶贫优秀案例;等等。

  中国广袤的大地滋养着无限的可能性,川美开创的“挖掘中国设计内容、产生中国设计经验、形成中国设计方案”社会主题型设计教育改革路径成效显著,为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川美的设计教育将致力于继续创新变革,绽放设计的中国智慧,塑造更多的“人民设计师”。

  (吴安新 段胜峰)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