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多管齐下保障“县中崛起”

  近日,福建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印发《福建省“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方案》,将“完善普通高中招生管理”摆在提升县中措施的第一位。无独有偶,浙江省也推出了《浙江省山区26县和海岛县“县中崛起”行动计划》,将禁止跨区域“掐尖”招生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越来越长的背景下,高中教育越来越凸显基本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显然不能完全运用市场竞争的法则进行生源配置。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文件,明确提出“着力构建规范有序和监督有力的招生机制,坚决杜绝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防止县中生源过度流失”以及“有效控制大规模学校”等指导性政策举措。这也是浙江、福建等地出台的行动方案将“完善招生管理”、禁止跨区域“掐尖”放在重要位置的主要原因。

  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还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未来将考验各地的整治和执行力度,只有对违规招揽尖子生等行为进行从严整治,才能更好保障县中等普通中学的合理资源和合法权利,才能更好促进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并带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而实现县域教育生态的优化。除了完善普通高中招生管理,还要内外结合、多管齐下,为“县中崛起”提供更为全面有力的保障。

  今年以来,笔者和研究团队奔赴我国东中西部共6个省份的6所县中展开了多次调研,发现不少地方“县中塌陷”的原因是多维的。最根本的还是经济投入原因,尤其是中西部不少县域财政长期短缺,县中教师工资待遇偏低。另外,县中模式的路径依赖比较严重,尤其是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很多中西部县中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敢改革,也缺乏改革的保障和底气。师资队伍学科素养培养理念普遍不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校本课程建设更是相对滞后,诸多问题层层嵌套,很多地方县中的新高考选科制从本质上又回归到传统的文理分科。

  因此,更好保障“县中崛起”,从根本上要不断加大县中投入,尤其是提升县中教师待遇,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人才。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坚持“一县一策”,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发展不同类型县城。因此,在经济层面应立足各县城产业基础确定不同类型的新型县城发展路径,提升县城整体实力。县中作为县城基础公共设施的重要部分,也应将其发展置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更加多元的发展路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加大省级以上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营造多方参与的县域公共服务体系。同时,还应赋予县中更多资源使用的自主权,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增强中西部地区县中发展实力。

  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县中显然要主动进行发展模式变革,以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源源不断需求。“上好学”不应只是关注优生升学,更重要的是要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如果依然还是以唯分数、唯升学去衡量县中教育的发展,即便采用很多倾斜性政策提升了县中生源质量和升学率,“县中崛起”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保障“县中崛起”显然不是主张对曾经的县中模式原封不动地进行巩固提升,而是需要整体推动县域教育发展观念的更新,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县中发展方式,从而重塑良好的县域教育生态。

  (作者唐伊斯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