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孟浩然田园诗:恬淡孤清偶见雄浑

  孟浩然(689年—740年),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曾隐居鹿门山。年四十,赴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而归。张九龄镇荆州,曾入其幕,后病疽而死。有《孟浩然集》,存诗二百六十三首。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他的诗大部分是五言短篇,七言歌行一首也没有,七言绝句只有六首。这在盛唐诗人中是少见的。

  对诗歌创作,孟浩然是非常重视其思想内容的,“常自叹为文不逮意”(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但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隐逸和漫游,很少接触社会现实,他的诗绝大多数是其隐逸情趣的反映,或抒写羁旅的愁思,思想境界不高。不过,把诗从初唐风行的咏物、应制等狭窄题材中解放出来,致力于田园、隐逸诗的创作,并将之与山水、行旅题材结合起来,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风气之先的,应首推孟浩然。

  孟浩然的田园、隐逸诗,向来以韵致飘逸、风格恬淡见称。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此诗通过对农村风光和田家朋友欢聚宴饮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宾主之间纯真深厚的友情,也流露出作者对田园宁静生活的向往,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农村风味。在艺术上,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不事雕琢,毫无渲染,如叙家常,看上去极为平淡,几乎“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唐诗杂论》)。然而,“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一),平淡中蕴藏着深情和诗意。又如《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在这首诗里,诗人用清幽的境界来表现隐居的闲逸和对友人的怀念,笔法细腻,风格淡雅。尤其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一句,晚唐诗人皮日休认为可“与古人争胜毫厘”(《皮子文薮》卷七《郢州孟亭记》)。

  另外,像《秋登万山寄张五》《夜归鹿门歌》等诗作,都写得淡而有致,自然浑成,同样表现出孟诗的恬淡风格。

  除田园、隐逸诗外,孟浩然还有不少山水、行旅诗。这类诗大都是他科场失意后的漫游时期所作,因而不免带有一种孤清的色调。且先看《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写作者独客异乡、夜泊江舟的情景,在清新高远的意境里微露一股淡淡的思乡之愁和孤独寂寞之感。语言素淡而韵味深远。无怪乎皮日休说他“遇景入韵,不钩奇抉异”(《皮子文薮》卷七《郢州孟亭记》)。至于《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一诗所表现的境界则更为凄清幽冷:“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全诗四句,两句写景,两句写情,浑然融合,把诗人客中念友之情、漂泊之感,写得非常深沉感人。再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春晓》,从字面上看,写的似乎是一幅充满喧闹的春晓图景,但细细咀嚼,就会发现在这清新活泼的气息里还蕴藏着一缕惜春之情,色调仍然是清淡的。

  诚然,恬淡孤清是孟诗的主要特色,但有时也写得气势雄浑,“冲淡之中有豪壮之气”(胡震亨《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脍炙人口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气势比较宏阔,尤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雄浑磅礴,笔力雄健,可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诗句相媲美。方回《瀛奎律髓》云:“予登岳阳楼,此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题也。”可见两诗同为咏洞庭的名作。又如《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写诗人同当地官吏赴钱塘江观潮情事和涨潮奇景,也很有气势:“百里雷声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再如《彭蠡湖中望庐山》诗中的“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几句,写凌晨在彭蠡湖中所见庐山的景象,分外雄奇壮丽。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早发渔浦潭》)‘太虚生月晕……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这个看法是很有见地的。

  总的来看,孟浩然的诗思想内容比较单薄,但艺术造诣较高,尤其是五言诗,享有“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之誉。

  晚唐的皮日休曾把孟浩然与李白、杜甫并列而三,这未免有些过高。论成就,孟浩然不如王维,可他比王维、李白、杜甫以及边塞派主要作家高适、岑参等人的年龄都大,创作活动比他们早,在盛唐诗人中可算是一个前辈。他的山水田园诗,作为王维的先导,最先以诗的竖琴,弹奏出清新美妙的盛唐之音,因而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作者潘裕民系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