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小”契约凝聚家校共育“大”力量 ——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行为契约教育的探索

  长久以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很多父母的信条,导致学生们过早背负起过重的课业负担。很长一段时间里,上学前、放学后、假期中,有的学生或是在父母的看管下加码学、加量学、加时学,或是在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督下超前学、超量学、超时学。重压之下,这些学生就像路边营养不良的小树,还没长成材就长歪了。如何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加强家校互动,从而有效扭转家长的育人观念?近年来,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以行为契约教育为抓手,有效落实“五项管理”和“双减”政策,收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

  补齐短板,与学生签订一份“行为契约”

  2019年,学校向全校学生提出“有约在先,以终为始”的倡议,引导每位家长督促孩子签订并践行一份自我提高和改进的行为契约,以此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同时借此机会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更好地推动家校共育。

  行为契约教育指的是学生、家长、学校在平等互信的前提下,自愿进行沟通、协商,以契约形式规定各方行为,并自愿接受监督。学校充分认识到平等互信是行为契约的前提,因此,在履行契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出现分歧时,引导教师、家长、学生彼此尊重,进行平等对话,保障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完成约定目标的积极性。

  考虑到每个学生擅长的领域不同,各方面能力也存在差异,学校引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从“五育”出发,找出还需要补齐的短板,并设立合理目标。

  例如,与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学生,签订校内外不主动影响他人的契约;与上课睡觉、回家不做作业的学生,签订每天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的契约;与不喜欢活动的“小胖墩”,签订每周跳绳的运动契约;与只爱数理化的偏科学生,签订定期参加画展或欣赏音乐会并撰写观后感的契约;与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生,签订每周掌握一项家务新技能的契约。

  行为契约教育实施一段时间后,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很多学生发现,过去自己不愿意正视的弱点,原来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发掘出了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潜力,增强了自信心。在行为契约教育的引导下,孩子们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家校牵手,让“五项管理”落地见效

  2021年,教育部先后印发通知,对中小学生手机、睡眠、课外读物、作业、体质健康作出规定。当时有家长对如何落实提出了疑虑:自己为了管孩子玩手机与孩子斗智斗勇了那么久,政策出台后就能管好吗?孩子在家的睡眠,学校老师怎么管?孩子的体质健康又该如何着手抓?

  为了打消家长的顾虑,学校结合“五项管理”的内容要求,以行为契约教育为抓手,设定了契约参考模板。为避免家长只是简单地减少学生学科作业和学习任务,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需求,契约模板特别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设立契约目标,家长、教师作为共同的契约参与者,协助并督促学生达成目标。

  沉迷网上聊天、打游戏的学生,签订了用音乐、家庭亲子论坛代替手机使用时间的手机契约;晚上不肯睡、早上不肯起的“夜猫子”,签订了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按时睡觉和起床的睡眠契约;沉溺于网络小说的学生,签订了每周定时定量精读中外名著的读书契约;总是漏做或者不做作业的“小拖拉”,签订了保质保量完成分层作业的作业契约;整日窝在家不肯动、吃饭挑食的“小豆芽”,签订了健康饮食、科学健身的体质改善契约……

  为确保行为契约有效落实,父母陪伴孩子共同践行契约,克服契约实施过程中的困难,相互分享履行契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经过家校的共同努力,学校“五项管理”顺利落地,学生们在完成契约目标的过程中既改掉了毛病,也收获了成长。

  巩固成果,激发家校共育内驱力

  有了行为契约教育这个抓手,学校落实“双减”可谓水到渠成,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行为契约教育的效果。学生学习负担减轻的同时,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教师、家长减少强行监管的同时,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和自主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行为契约教育也使得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亲子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变化,学校不断收获意外的惊喜: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家长督促下,努力执行学期初制定的契约目标,有学生逐渐学会了自律和守时,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有学生开始体谅父母,并意识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有学生开始学会不过分依赖家长,独立面对困难。全体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践行契约的榜样,并把契约精神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升作业质量,为学生减负。家长则在行为契约教育实施的每个环节中承担陪伴、督促和鼓励的角色,无论他们从事什么职业,工作多繁忙,每位家长都是坚定的契约参与者和同行者,甚至在孩子完成契约目标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让人感到可喜的是,行为契约这样一个小切口,引发了家校共育的大变化。因为一起商议、相互监督,共同完成协定的契约,过去一周也说不上几句话的父子,逐渐愿意分享彼此学习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过去家校沟通中时常出现的不满和争执减少,家校关系多了一份平等与理解。学生、家长、教师对各方的期望更合理,相互之间的对话更顺畅,合作更紧密。小小的契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打破了某种僵局,构建了家校社相辅相成、相融相生的教育生态。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提及:“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行为契约教育正是这样一种促进精神成长的教育模式。换句话说,行为契约教育转变个体的过程,不是依靠外部力量去进行规训,而是让受教育者内心主动接受并实现转变。因此,不同于一些外因驱动下的教育方式,行为契约教育会真正激发人的内驱力,唤醒其内在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位参与者在没有外力的约束下也能主动完成任务,这也正是行为契约教育能够支撑家校共育、促进家校和谐共生的根本所在。

  (作者李百艳系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原校长,叶彬系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教师)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