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一些县市积极倡导教育行政干部进课堂听一节课、搞一次调研、上一次党课、帮助学校解决一个难题,这引起了社会热议。笔者以为,课堂是立德树人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教育行政干部主动走进教学一线,了解教育教学实际,不失为优化教育内外生态、推进新学期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扎实举措。
进课堂是“二次学习”。教育行政干部主动走进课堂听课,不仅能温故知新、拓宽知识面,而且能零距离接触师生,深入了解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为基层教育实践科学“把脉”、精准“问诊”。在“双减”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督促教师在校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启动实施,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到“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是理念的更新;基于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核心素养观的课程目标、理解性教学观的课程内容、跨学科学习观的课程组织和表现性评价观的课程评价,更需要教育工作者整体建构、付诸教学。对此,教育行政干部更要主动下学校以更新理念。
进课堂是“潜水调研”。局长、校长主动进课堂深入调研,比开无效会议管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局长、校长应该带头做教育专业的事,深入调研,顺势而为。进课堂听课就是最好的潜水式调研。如面对县域人口流出趋减的形势,如何聚焦“城镇挤、大班额”和“乡村弱、流失多”现象,办好乡村定点学校?如何推进集团化办学,推进骨干名优教师送教、支教,紧缺学科教师走教?通过听课调研,从群众中来,到师生中去,画好“强基工程”“推中拔尖”的同心圆,让教育改革发展的“工具箱”更加多样、更有针对性,解决好老百姓教育方面的“急难愁盼”。
进课堂是“接地办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光是一线教师的事,也是教育系统干部、校长的责任。推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内涵的积淀,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当地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及建立科学合理的正向考核激励机制。教育系统干部只有扎进课堂听课、“接地办公”才能对症开方、落实解决。比如,如何控减“眼镜儿”和“小胖墩”?如何优化城区教育布局、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如何借助人才引进、教师编制备案管理等,解决普通高中和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等等。一些制约学校发展“小而急”的可以现场办公、迅速解决;“大而难”的则需用好政策杠杆、完善机制建设,一校一策、循序渐进、联动会办。
教育行政干部走进教育一线,了解实情民意,有助于激活教育改革发展的“一池春水”,形成并维持“干部带好头、教师立上游、学生争一流”的生动局面。(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特约通讯员 王富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