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聚焦产业链、创新链,引培并举打造“双师”—— 人才成学校发展的“智力引擎”
“到企业进行真刀真枪实践,我的实训教学、科研创新等能力都得到了快速提升。”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师刘小娟说,得益于每年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她现已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帮助企业破解了五轴自动加工单元项目开发过程中系统安装调试等问题。不仅如此,刘小娟还在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教师组中夺得一等奖,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近年来,中山职院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学校通过“能工巧匠落户工程”等六大工程,精准引才、精心育才、精确用才,人才成为学校发展的“智力引擎”。
打破学历等壁垒,引进领军人才、技术能手
“当时招聘信息主要强调技能,在学历方面没有设置很高的门槛。”2017年,中山职院艺术设计学院招聘家具雕刻高技能人才,陈正民虽只有初中学历,但也符合应聘条件。
作为中山市高层次人才、全国优秀农民工、木雕能工巧匠,陈正民以过硬的雕刻专业技能脱颖而出。到校任教后,他带领学生多次在国赛、省赛上获奖,并参与建设大涌红木家居产业学院。如今,陈正民作为产业学院党支部书记,正带领学院发展壮大。
“我校紧密对接区域重点产业布局人才链,促进‘专业—产业’‘人才—市场’无缝对接。”中山职院党委书记尹绪忠说,学校对接区域重点产业设置专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着重引进一批具有专业和行业双重影响力的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学校实施“能工巧匠落户工程”,大胆打破职称、学历、体制等壁垒,引进领军人才、技术能手。
中山职院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及“双师”结构教师团队。目前,学校引进和培养全国技术能手6人,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等30余人,打造了一支技能大师领衔、技术能手为骨干的“双师”教师队伍。师资队伍中,“双师”素质教师占比81.53%;有3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占比52.48%。
教师在承担企业项目中提升专业能力
“到企业深入学习后,我们更深入了解什么样的人才是企业渴求的,将其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指南,着重锻炼学生动手实操等能力。”每年,中山职院机电工程学院教师易伟强都要到企业锻炼两个月,把在企业学到的智能制造、系统开发等实用技能,有效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老师深入生产一线,才能更好了解本专业先进的设施设备、技术技能,专业课教学才不再是‘纸上谈兵’。”中山职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忠表示,学校大力推进教师进企业锻炼,实施“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结对计划”,鼓励引导教师下企业实践,从中发现真问题、真需求,在承担企业项目、培育成果中提升专业能力。近3年,学校年均有305名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占专任教师的71.1%。
为着力提升校内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中山职院构建全方位、多维度、层次化的立体式培训体系。学校年均培训教师约1000人次,还与区域内龙头企业合作,共建近60家“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10个“双师”工作室。
为创设良好的环境,助力人才快速成长,中山职院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加快相关平台建设。学校通过政府支持、校企共建方式,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以及6个省级、11个市级科研创新平台。同时,学校以平台为载体,根据区域产业创新升级需求,联合行业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工作,共承担600余项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
多维考核指标引导教师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博士张华入职中山职院机电工程学院不到一年,就发挥在齿轮技术研究方面特长,与中山迈雷特数控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设备,双方新开发的新型高速铣齿机已经落地。通过承担企业项目、培育成果,张华用实用科技服务助推企业破解高质量发展技术难题。
“集聚人才不但是为学校所用,更是为了服务区域和国家发展。”尹绪忠说,中山职院实施“百博入企”计划和“博士人才创新支持计划”,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技服务项目。学校组建了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在百名博士领衔下,与企事业单位对接项目,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升级、成果推广转化。近5年,学校新增985件授权专利,近200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技术服务到款金额超5000万元。
为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良好氛围,学校坚持把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关键环节,改进人才评价,完善考核、晋升、评聘、奖惩等制度。学校着力“破五唯”,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深化人才分类考核评价机制,推进鼓励公平竞争的奖励性绩效改革。
多措并举下,中山职院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管理机制,有效激发了人才活力。2021年,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立项为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