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报道,不少平台的志愿时长被明码标价,广为售卖,学生及家长只要支付一些费用,就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轻松获得志愿服务时长。在某网络平台上,以“时长、志愿、高中生”等为关键词搜索,便会出现不少宣称可帮忙刷时长的用户。有的卖家自称“志愿北京”,并给出“5元钱1小时”的价格。甚至有的购买所谓15元或30元的“志愿者时长马甲”,便可获得“志愿中国”平台相应的服务时长。本意是促进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培养互助习惯的志愿服务,却不承想成了被标价出售的“商品”,这不免让志愿活动变成一门生意。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劳动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也因此,40小时的志愿服务成了高中生的一项“硬要求”。志愿活动对成长中的高中生而言大有裨益,不仅可以调节略显枯燥的高中学习生活,同样可以奉献爱心,在社会服务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但售卖志愿分的行为,却让志愿活动变了味儿。用购买获得时长,再用假服务拿到真学分,这样投机取巧的“志愿活动”,不但无法起到任何实际作用,反而会给成长中的高中生带来不好的示范。各种违规获取的时长,一经举报被查实,就会被特殊标记,影响个人相关记录。从任何一个维度来说,这样的行为都不该被提倡,需要被严厉禁止。
从媒体调查的情况来看,在相关平台上成为志愿机构发布项目的难度并不大,而这中间又有利可图,个别志愿组织便做起了出售志愿时长的生意。对于这类违规开设志愿项目的组织,必须加强审核,敦促其合法合规运行,对于售卖志愿时长的行为要及时处理。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在逐渐变味儿的志愿活动中,不能只关注违规出售时长的行为,更得关注为何志愿服务会变为一些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对于部分学生和家长来说,40小时的志愿活动并不那么容易。尽管学校会组织相应的志愿活动,但只有学校的安排恐怕还不够,学生们仍然需要自发参与社会志愿服务。而能参与什么项目,怎么参与这些活动,何时参与等,学生和家长需要认真设计和规划。
为了避免志愿活动成为“负担”,造成学生和家长“走弯路”,要拓展提升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让青少年有更多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和平台,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成长成才。
学生和家长都需要正确理解志愿活动的内涵。对于部分家长和学生而言,不能眼高手低,看不上身边的志愿活动,认为身边平常的志愿活动缺乏技术含量。实际上,任何岗位和志愿活动都是一次锻炼,参与志愿活动,正是在平凡的服务中实现个人成长。
(作者胡不归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