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极目新闻报道,9月2日,秦皇岛一所中学在学生报到时,将一把锤子和一张纸摆放在校门口的桌子上。纸上印着“免费碎手机”,表示学生如果偷带手机入校,老师将当场把手机砸了。据记者了解,这是教师和家长开会想出的妙招,并且此举有作用,目前没有出现砸手机的情况。
长期以来,学生在学校或明或暗地使用手机,给学校管理带来不少困扰。如果不管不问,学生极易因不恰当使用手机而无法专注于学业,同时也会因频繁接触网络不良信息而使价值观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管得太严,则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做出激烈行为。因此,从源头做好校园手机管理,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教育智慧,也折射出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
对于手机问题,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2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以及禁止带入课堂等要求。现实中,如果学生确有与家长沟通信息的客观需要,学校一般要求学生入校前将手机交给老师统一保管,需要时向老师提出申请。一些寄宿制学校出于现实考量,往往也规定了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的具体时段和时长。
不管出台何种措施,初衷都是不让手机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处理好与手机的关系,科学、合理、有度地使用手机。
其实,校园手机管理的关键不在手机本身,而是引导学生做好自我管理。一味放任,显然不妥,但强行禁止,也不是治本之策。比较有效的方式是,一方面开诚布公,共同商定有效的管理办法;另一方面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做好思想疏导,降低学生对手机的心理依赖。
只有堵疏结合、刚柔相济、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做好校园手机管理工作。报道中的中学先是老师和家长达成共识,而后在校门口桌子上摆放一把锤子。这彰显了制度的刚性和治理的威严态度,也向学生传递了不能私带手机入校园的鲜明信号。同时,如报道中所言,“若是老师真发现学生偷带手机的情况,学校也会妥善处理,不会随意毁坏学生财物”,足见学校管理者教鞭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柔性举措。
中学生普遍存在做事易冲动、不计后果的心理特点,特别需要家长和学校怀着巨大的耐心,帮助他们战胜自我。家长在做好示范之余,要配合学校工作,凝聚家校教育合力。教师则不妨多通过主题班会等方式,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沉迷手机的危害,增加对学业与娱乐、网络社交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的认知,学会自律,适度利用手机进行社会交往。
学生沉迷网游或频繁使用手机的习惯一旦形成,则很难改正。家长和教师要多与孩子站在一起,支持、相信孩子,运用教育智慧帮助他们战胜自我。相信在科学的引导下,能够在手机使用上自律的学生未来必有一番成就。
(作者陈永玲系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