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教室、教材、教师、实验室、图书馆等是传统学校育人体系中的必备要素,构成了育人的物理空间和实体形态。但这种实体的育人形态具有较大的时空局限性:教与学发生在上课期间以及学校围墙内,而在放学后、节假日,学校教育会被弱化,这些时间加起来接近半年。同时,公共危机事件导致的停课及学生因个体原因停学,也不断冲击着实体学校,使学校的全面育人体系受到巨大挑战。
当没有了校园,没有了教室,没有了实验室,常规的学校育人生态就会被打破。如何打破实体学校育人的时空局限,突破传统学校育人的边界,重构学校的育人生态,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校能够利用云、网、端一体化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摆脱对校园、场地、教室等方面的依赖,冲破教育的时空限制,突破校园围墙对教育的阻隔,将实体学校育人的手臂不断延伸,育人功效不断放大。
以往,学校育人过程通常是在实体学校中完成的,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情感性、交互性、实践性,对学生产生着全方位的影响。但这种面对面育人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时空局限性比较大。这些缺点正好可以由线上方式来解决。线上教学由于不受时空限制,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向更大范围辐射,使教学效益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方便了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地区的学生,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
但是线上教学也存在许多先天不足。线上教学中教与学产生时空分离和场域割裂,学生远离校园,远离教师,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大大降低,相互的思想沟通和疏导不足,缺乏学习过程必要的思想交锋和碰撞。学校必须从自身与外界的连接中重新审视学校教育,突破教育的时空限制,将育人的边界打开,实现社会化资源协同,开发无边界课程,重建学校育人新生态。
一是将学科与生活融合。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这些中外教育家关于教育应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积极引入深圳头部企业来校共建各类创新实验室。目前已建成航空航天、汽车工程、数字制造、仿生机械等实验室,在建的还有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智能物联等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对标前沿科技需求,将学科与社会生活打通,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将教材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变为世界是学生的全部教材,实现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统一。
二是将学科与学科融合。传统的分科教学虽具有专业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没有哪一项认知活动是单靠一门学科知识就能完成的,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参与。学校是知识传播与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全面育人的过程中,应树立跨学科、超学科的学科思想,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和界限,聚合各类课程资源和课程要素,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要以有效探究问题为出发点,以有效解决问题为目的,以多学科渗透和相互支撑的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及特色主题活动为牵引,模糊学科界限,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
三是将学科与“五育”融合。长期以来,一些学校在教育中确实存在着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五育”失衡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明德实验学校积极推动“五育”融合,深入实施书院制、导师制、分层制、小班制、选课制等改革,以未来书院、荟文书院、博雅书院、奥体书院、四海书院等为依托,助力学生在数理、科技、人文、艺术、体育、国际等方向的发展,做到德为育之首,智为育之干,体为育之骨,美为育之翼,劳为育之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着一个重建教育新生态的良好契机,我们要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打开教育的边界,重构育人生态。要加快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改进学校的育人体系,促进实体学校与虚拟学校相互交融,促进线上线下学习相互补充,积极探索无围墙学校、无时限学习、无边界课程、无校籍老师的学校育人新样态,推动学校全面育人体系结构性的突破,加快传统学校育人方式向技术支持下面向未来的学校育人方式转型。
(作者鲁江系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