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坚持“五创”:重基础、强内涵、创场景 ——成都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特色强院之路

  成都大学厚植“双创”沃土,2015年11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成为四川省内乃至全国较早成立独立设置创新创业学院的高校。学校深耕“双创”教育改革8年,坚持“五创”,“重基础”“强内涵”“创场景”,构建“一体三贯通”“双创”教育模式,出台《成都大学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2022—2025)》,真正将“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双创”教育成果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校获批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国家众创空间入选“中国百家特色空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学院特色强院之路。

  “创自己”——“双创”学院也是一名“创业者”

  万丈高楼平地起,“双创”学院首先学会“创自己”。2015年,“双创”学院以夯实双创基础教育为起点,开启强院建设之路。从仅有的两名教师和几支创业学生团队起步,以“化缘”来的桌椅、“帮扶”来的资金、“拼凑”来的项目开启了艰苦的创业路。从简易园区到2016年获批国家众创空间,被万名创业者票选为“中国百家特色空间”,校内“双创”空间突破2万平方米;从全校首批7支学生创业团队入驻龙潭大学生创业园区到孵化本科生自主创办企业163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学生创办企业和研发项目带动相关企业产值近10亿元,便捷、全流程的创业服务体系全面形成;从全校仅有1门创业必修课、开设33门“双创”课程到立项百门专创融合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群”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双创”课程全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成立“双创”基础教研室,创立新经济院士(学部委员)工作站,川内首次引入斯坦福创新创业课程实验中心,创办全省乃至全国首个创意经济辅修专业,全面完成“双创”教育引领性研究布局;从最初只专注于学生创业团队培育到在众创空间内建成省内首个高校“学习强国”学习小站(成都大学“双创”站),探索党建引领国家众创空间发展特色路径。双创学院作为学校创业进程中的一员,守初心,担使命,“当好学生创新创业第一公里筑路人”,学校在中国大学创业竞争力排行榜中从2015年的第468名提升至2019年的第93名。2022年,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双创”学院坚守初心,筑路修桥,创新赋能,携手突围,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25个参赛项目晋级省级决赛,晋级总数位列全省参赛高校第六,获得省级金奖6项、银奖19项,金银奖数量位列全省参赛高校排名第六,4个参赛项目被推荐参加全国总决赛,实现国家、省级获奖数量大幅提升。

  创机制——“双创”学院要做抓落实的实干者

  “双创”教育需要精耕细作,“双创”学院要做抓落实的实干者。“双创”学院以机制创新,强化内涵建设,按照“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运行”的建设原则,2016年建成国家众创空间,构建起全国少有的“‘双创’学院+国众空间”整建制运行机制,“双创”学院与国众空间在“空间设置、人员管理、经费投入”上形成“一盘棋”,发挥国众空间核心枢纽作用,聚集“双创”教育资源,消除资源性障碍和机制性障碍,统筹校内外各级各类支持系统联动,凸显“1+1>2”的资源叠加效应,形成机构、制度、管理、平台、资源和人才培养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彻底解决了“双创”教育与“双创”场景严重脱节、课堂成果与项目孵化严重脱节、“双创”教师与创投导师严重脱节的三大痛点问题,学校“双创”资源实现高效率统筹,服务区域发展贡献度显著提升。

  同时,学院构建“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制度,用制度创新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出台并实施《成都大学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成都大学国家众创空间管理办法》《成都大学创新创业类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等30个文件,实现“双创”教育与人才培养一体化运行“三体现”,即在各学院各部门目标考核、经费分配、资源分配中体现,在教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人才选拔中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学分置换中体现。

  创场景——“双创”学院是协同创新的拓业者

  “双创”资源是“双创”教育的重要“土壤”与“工具”,“双创”学院汇聚资源,争做拓业者。“双创”学院坚持功能整合设计理念,创新教育场景,打造沉浸式“双创”教育场景,实现教学场景与“双创”场景的有效融合,构建起课程开发、项目共孵、师资共享、成果共享、资源共建的“双创”教育共同体。

  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党建+‘双创’”探索国家众创空间党建创新,让“学习强国”线上和线下联动,带动和引导全校党员师生在“双创”场景中开展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构筑起党史学习教育的多维矩阵和全新场景,为师生提供融思想阵地、美学空间、“双创”实践为一体的学习实践平台。学生“艺术+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特色项目,助力九寨沟县马家乡和天全县紫石乡、老场乡、仁义乡实现脱贫,辐射群众超过10万人,该项目立项国家“根生沃土”重点项目,入选重点扶贫案例。

  “双创”学院通过自主设计、功能优化、空间拓展完成国众空间建设,建成“三区两室一中心”(创意区、创业区、实训区、创意室、路演室、“双创”服务中心),配套高品质“双创”服务,建立版权服务工作站、成果转化中心等线下服务平台,引进成都市“科创通”线上服务平台,将“课”建在“空间”里,实现“双创”空间与教学空间、现实与虚拟的育人场景联动,形成连接教学与“孵化”、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的教学、“孵化”、服务“三位一体”的核心枢纽平台。同时,发挥国众空间核心枢纽的资源聚合功能,融通校内外资源,拓展“双创”空间。以校内国家众创空间为“一个核心”枢纽,建成校内专创融合第一圈、环校产教融合第二圈、区域校城融合第三圈,形成“一核三圈”“双创”实践平台,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与“双创”教育联合载体。目前已建成国家众创空间、四川省新型众创空间、“成龙谷”专业孵化器等“双创”实践平台,获各级、各类“双创”载体授牌16个,与戴尔科技集团、网易成都数字产业基地等共建“双创”实践基地10个;与创梦空间、成都经开科技产业孵化园等国家孵化器联建载体17个;专业实践教学在“三圈”平台中完成,行业前沿性技术通过“三圈”平台引入专业教学,产教研融合“双创”项目依托“三圈”平台研发与转化,课程教学在现实应用场景中实施,将课、训、赛建在真实场景中,实现现实场景与教育场景互通,“双创”资源高效统筹,形成良好的“双创”生态系统。

  大学“双创”生态如何与区域经济互融互通?“双创”学院面向区域发展需求,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产业带动创业,与首批“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武侯青创园签署共建协议;在新基建、教育领域布局“双创”增长点,与戴尔科技集团合作建设新基建前沿信息技术实训中心,抢抓“双减”政策,建立青少年创客教育中心。面向新职业,与锦江新兴传媒功能区建设直播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开设相关辅修专业,形成电商直播人才培养方案,与博拉青聚数创(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筹建大数据数字营销研究院。与麦可思数据(北京)有限公司、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创新创业人才特质评估与精准培养实验室”,实施个性化的“双创”课程匹配计划。同时,发挥区域优势,与多个省(区、市)建立跨区域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创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与上海高校“双创”实践联盟共建沪蓉“双创”教育研究中心,建立成都市海峡两岸大学生创业基地、中关村人才特区创业就业实践基地,共同探索校城“双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协同发展新机制,共同研发“双创”课程,共享“双创”资源,共建产业项目孵化载体与孵化器,提高学校服务区域贡献度。实施全球协同链接,牵头成立国际友城高校联盟,聚集城市全球合作资源,构建融“双创”课程设计、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建设、“双创”园区设计、项目孵化与研究、国际大赛等为一体的国际化“双创”平台,聚集国际“双创”资源,拓展学生“双创”全球视野,提升学校“双创”教育国际化能力。

  创成效——“双创”学院是引领示范的推动者

  “双创”彰显时代特色,推进创新发展,“双创”学院做“双创”引领示范的推动者。学院以打造“双创”品牌活动作为“双创”教育的重要抓手,将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承办成都市“创业天府·菁蓉汇”青年文创专场活动、“蓉城创响”创新创业大讲堂12场,举办“CC创客校园行”系列活动等,超千万人次在线参与。举办成都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成都国际友城高校联盟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国际青年创意40小时创意训练营,16所海内外高校参加。品牌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双创”文化氛围,激发了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

  “双创”教育的落脚点应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双创”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学工部、教务处、研究生处、科技处、校友会、各学院等多部门、单位形成“双创”合力,助力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5年,学生“双创”能力显著提升,获得国家级别奖项1206项、省级奖项2575项,其中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以上奖项103项。学校连续5年获得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单位表彰。学生获知识产权1768项、专利131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及以上立项816项。近5年,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5%,高出全省高校平均就业率,在蓉就业率达到70%,毕业生入职腾讯、字节跳动、国家电网等世界500强企业。3人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2人入选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孵化创业团队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学生吴柏强创办成都海逸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为歼20定制开发旋转动力系统,为中国中车集团定制开发空轨巡检系统;学生创意团队承担大运会奖牌绶带设计,创新运用蜀锦工艺,向世界展现巴蜀华彩。

  创未来——“双创”学院做好与时俱进的守业者

  回顾过往,“双创”学院努力做好一名与时俱进的守业者,面向未来,不惧困难,在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的新征程中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坚持“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与“四新”建设深度结合,加强省级“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实施“四创融合”创新创业专项建设,完善创新创业人才特质评估与精准培养实验室建设,优化“双创”人才特质评估体系,着力建成高层次“双创”支撑服务平台、高质量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推进“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融合,构建起校城融合的关键性“双创”枢纽平台,“双创”赋能城市发展,积极服务区域建设,实现“双创”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学校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双创”力量。

  (陈烈 刘巧玲 白涛涛 熊姝闻)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