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乡村学校民族艺术教育的使命

  在学校教育中,民族艺术似乎显得“不起眼”,但是两年前开始走红网络的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三小学课间“扭脖子舞”,让人对民族艺术教育的效果刮目相看。学生们随着音乐节奏快乐、自信地扭着脖子,放松身体和心情,也演绎了地道的新疆风情。“扭脖子舞”看似简单,仔细推敲起来,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信息,其对民族艺术形式的创造性运用,对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有深刻启发,对于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于乡村来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城乡差距正日益减小,但各民族最原始的民族音乐等样貌仍保存在乡村地区,乡村地区学校或可利用这一优势,将该地区的民族艺术等融入乡村学校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个人修养,并形成乡村学校教育的地方特色。

  第一,以民族艺术作品提升农村学生的修养。

  艺术是提升学生文化修养、陶冶学生人文气质的重要载体。孔子提出“游于艺”“成于乐”,以艺与乐作为人的修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古希腊“七艺”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古希腊学校教育的必修课。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进行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我国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不同地域都有特色鲜明的民族艺术,如壮族地区的山歌、侗族地区的大歌与侗琵琶、苗族地区的苗笛与芦笙、京族地区的独弦琴、景颇族和傈僳族的多声部民歌等。我国仍掌握少数民族艺术样貌和技艺的人群大多仍居住于村镇地区,相较于城市而言,乡村教育工作者更容易接触到这些民族艺人。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文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民族艺术传承人名录已形成,故而寻找到这些艺人当不是困难之事。寻访和邀请民间艺人“进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征精选艺术作品,开设校本课程,或融入音乐课、美术课甚至体育课等,有助于乡村学校丰富育人资源、提升育人水平。

  第二,以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表演和传承热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合理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艺术与大众审美的变化性息息相关,比如,上世纪末提及民族民间音乐,给人的印象是土气、过时,而进入新世纪尤其近几年,民族风格融入流行音乐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与追捧,激发了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兴趣与爱好。如前文所述小学生“扭脖子舞”,教师运用视频网站的平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还可以将当地民族音乐以流行音乐的形式进行重新编写,如台湾流行歌曲《身骑白马》,歌曲中加入了台湾歌仔戏的音乐元素,大多数听众由此知道了歌仔戏这一剧种的存在,并了解了它的样貌。类似这样的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各种民族艺术形式,为进一步传承弘扬打下基础。

  第三,以学校艺术教育保护乡村文化、民族文化。

  乡村教师要开始田野调查工作,理清民族音乐、美术等的历史源流、文化背景等,之后便要开始作品采集与技艺学习工作。不同于民族艺术工作者注重艺术的文化内涵与本体研究,艺术教育工作者即教师在此环节应注重技艺的学习,以便在之后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艺术基础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掌握民族艺术知识与技艺。民族艺术根植于乡村地区,与民族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广西的马骨胡,以马股骨为共鸣腔,产生于广西南路壮剧的历史演变,声音富有特点,并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关于马骨胡的传说就有许多种,足以显现其民族基础之牢固。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注重某一民族艺术的本体与文化乃至所涵盖的相关民族文化的熏陶,如此可使学生产生对于本民族文化、源流、民俗等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这样的方式,能够扎实有效地将民族特色艺术引入学校教育。当民族艺术在学生心中扎根,学生将带着民族艺术一直走向成年、走向人生各段旅途,使民族艺术成为一生相伴的乐趣,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会在机缘巧合时传播给更多的人,尽其所能地弘扬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

  第四,乡村民族艺术教育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少民族艺术表达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主题,比如藏族民歌《北京有个金太阳》反映了藏族人民心向共产党、忠心在党的领导下走向胜利前方,蒙古族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以感恩之心歌唱了新中国成立后草原人民和全国人民自豪而高尚的思想。乡村学校艺术课教师应善于运用这些民族艺术作品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学生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抓住乡村区位优势,将地区与民族的特色艺术教育融入学校艺术教育,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大胆尝试和开拓创新。民族艺术不乏音乐、美术、建筑、服饰、文学等门类,若各民族各地区能结合教育规律将这些民族原生的艺术融入学校教育,并形成科学有效且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必将使这些民族艺术的瑰宝根植学生心中,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树牢文化自信,长大后以积极的行动与满怀的热情,运用所学投入建设事业,助力乡村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秦琴系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通识教育中心)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