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深挖地方文化资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以革命文化强基固本、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守正创新,规划课程目标、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接地性”建设。
以地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深挖地方特色文化,进行专题性教育教学设计,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学院注重挖掘以武当文化为代表的鄂西北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提炼丰富思政教育资源,依托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做好顶层设计,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文化传承+思政教育+主题活动”平台,构建起以武当文化为核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体系和模式。
学院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开展武当文化研究,丰富内涵、拓展边界、凝练价值,实现了武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几年来,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获批省级以上教学、科研课题40余项,出版著作30余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学院开设了“武当文化概论”课程,以理论阐发、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等方式,研究武当文化与思政教育教学的契合点,做好融入与结合的“文章”。经过长期建设,该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此外,学院还注重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组建“武当文化+思政”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院以科研反哺教学,提高思政课的理论性和思想性。作为地方特色智库,学院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深化与地方合作,先后开展了大量决策咨询、文化创意与宣传推广工作,“武当文化与文旅融合”入选省级“十四五”重点学科群,研究成果融入思政教育教学,有效提升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学理水平。
以地方性红色革命文化强基固本
红色革命文化是在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积淀凝练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所在地湖北十堰是一片被红色革命文化浸染的热土,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底蕴深厚。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无数先烈在这里浴血奋战,七次创建革命根据地,见证了众多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发生,诞生了一批批革命前辈。扎根在这片热土上,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深挖红色档案、红色故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活用红色革命文化遗迹,实现了思政课“讲故事”和“讲道理”的结合。
学院主打“施洋”品牌,组建施洋研究中心,以“劳工大律师”施洋为中心,开展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群体、中国工人运动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领域的研究,先后获批多项省级教学、科研项目,增强了思政课“讲故事”的厚度和“讲道理”的深度。学院大力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将多个红色革命文化遗址打造成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师生通过主题参观、唱响红歌、快闪、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开展情境式教学,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政课的教育功能和宣传功能。学院还开展了红色革命文化理论宣讲,组建施洋理论宣讲团与施洋法律服务团,依托湖北省理论热点面对面实践基地,发挥不同专业的学科优势,形成集群效应,开展理论育民、文化惠民、科技富民等多样化活动,仅理论宣讲就累计开展200余场,受众逾万人,推动了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建设和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活动的开展,屡次获得省市表彰。
以地方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守正创新
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程,积淀了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凝聚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湖北十堰,三线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充分体现了地方性特征。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深挖这些伟大实践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以三线建设重点工程东风汽车公司为例,学院深刻总结创业过程中充分体现出的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内涵的三线精神,通过丰富的案例用三线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中线工程于2014年12月正式通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学院将丹江口水库建设历史与发展过程融入思政教学,让学生感悟这一成果的来之不易。学院通过邀请有关领域专家、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这些实践是“坚持全国一盘棋”的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体现,是新发展理念的体现。
学院贯彻“大思政”理念,依托地方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了思政教育教学的内涵拓展和质量提升。一是通过“散点式”融入和专题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学院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精心打磨课件,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无缝对接”式融入,通过对地方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和凝练,依托“对分课堂”教学形式开展专题式教学。二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学院邀请重大建设亲历者、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走进课堂,让学生与历史近距离接触。三是统筹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单独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此课程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四是存史、咨政、育人结合,学院先后承担了《中国共产党十堰历史(第三卷)》《十堰文化简史》和《十堰改革开放口述史》等课题和著作的编纂,并以项目成果较好地反哺了教学,实现了多赢。
通过深挖地方文化资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实现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接地性”,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主动精神,实现了思政教育边界的扩展和内涵的提升。
(黄永昌 刘明辉 马保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