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基础教育在幼升小、小升初、初中升高中的过程中,因为学段更替产生了普遍性的衔接问题。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特别强调了加强学段衔接。各学段衔接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如何提高学段衔接的针对性、深入性、系统性、实效性?本刊特别邀请了幼儿园小学一体化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等三种不同类型的学校介绍三个阶段学段衔接的经验。
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202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注重学段衔接与科目分工,加强课程一体化设计”。这意味着,幼小衔接从树立观念走向实际行动,从简单执行走向科学规划,从单向靠拢走向双向衔接。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然而,就目前全国幼小衔接现状来看,依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双向衔接意识薄弱,缺乏幼小协同合作机制。目前更多的是幼儿园努力向上单向衔接小学,小学对于如何减缓知识坡度、改变教学方式、调整生活作息的研究和实践不足。二是超标、超前学习现象比较严重,缺少系统、科学的幼小衔接课程方案。教师容易把幼小衔接课程简单地理解为学习拼音、计算、认字、写字,而缺乏习惯、品质等方面的衔接。三是家长认识片面,心存焦虑,科学幼小衔接难以有效开展。
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学校是一所幼儿园、小学一体化的学校,11年来,我们利用“同在一校园、同教一批娃、同研一课程”的天然优势,重点关注幼儿园与小学学段特点和内在关联,通过找准耦合点、打通合力点、育好生长点,使幼小衔接工作踩在点上、落在行上。
找准耦合点,让幼小衔接走得更实
儿童的生长节奏、学习节律有其内在秩序,幼小衔接要找到幼儿园、小学之间的耦合点,才能做到对上“衔得好”、对下“接得住”。
课程耦合,形成幼小衔接主题课程群。学校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整理并形成幼小衔接儿童发展目标91条,涵盖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大方面。在目标统领下,进一步挖掘幼儿园与小学生活、学习内容的过渡部分,整合为“不一样的开始”等九大主题课程群,对应大班一学年9个月,其中包含学校自主研发的228个幼小衔接活动案例,形成包括教师指导方案和幼儿操作卡的衔接主题课程资源包。
活动耦合,建立幼小衔接活动一览表。针对此前幼小衔接活动相对碎片化、随意化的情况,学校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研究,发现幼小衔接活动设置需要系统思考、整体安排,一进入大班就需要启动。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形成了园本化的《大班幼小衔接活动一览表》,明确每个月幼小衔接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学生活动和家长活动)及目的,做到有序推进。如9月的家长活动是召开幼小衔接家长会,让家长了解科学的幼小衔接知识;10月的学生活动是参观小学,让学生熟悉小学环境,产生向往之情。
生活耦合,梳理一日生活入学准备教育渗透要点。幼小衔接,衔接的是儿童真实生活经验与成长经历,其主阵地不仅在集体教育活动,更在一日生活。我们制定并践行《一日生活中入学准备教育渗透要点》,教师在组织实施整个大班阶段日常活动中,有机渗透规则意识、任务意识、时间观念、文明习惯、情绪管理、社会交往等内容。以生活准备为例,从入园到离园,我们都在有意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和自理能力。
打通合力点,让幼小衔接走得更稳
幼小衔接贵在行动,重在联动,难在合力。实践中我们发现,只有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联动,通力合作,才能让幼小衔接工作成效最大化。
开展幼小衔接一体化项目专项工作,让幼儿园与小学不是“两张皮”。学校从团队建设入手,成立“幼小衔接一体化项目组”作为领衔,探索幼儿园与小学团队教研、团队教学的教师深度合作新方式,建立学校联合教研模式。通过对课程设置、教学设计、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共同研究、充分交流,让“幼小一体化”深入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形成学校“一个心理安全的空间构成、一套衔接有序的课程体系、一支幼小贯通的教师团队、一个资源共享的校园环境”的幼小衔接独特表达。
举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与学校不再“两头紧”。家长是幼小衔接中极为重要的教育合作伙伴。家长学校是学校开办已久的家校组织,通过开学前三天的智慧父母课堂、每周五家长沙龙、“智慧爸妈有妙招”家长分享等系列活动,幼小衔接的范围延伸至家庭内部,帮助家长为孩子步入小学创造良好的第一环境,使之成为引导孩子顺利过渡的“首席老师”。家长与学校不再为儿童超前学习而剑拔弩张,而是因孩子全面发展而“琴瑟和鸣”。
育好生长点,让幼小衔接走得更远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衔接,关注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因此,幼小衔接并不是简单意义上幼儿园和小学“谁向谁靠拢”的问题,其主要目的也不局限于幼儿园与小学顺利衔接,而是要把幼儿园和小学看成拥有共同教育追求的共同体。也就是说,幼小衔接不再是目的,而成为了儿童高质量发展的手段。基于此,我们再来思考幼小衔接的未来发展道路,发现它在时间、空间、人员上拥有更广阔的内涵与外延,也找到了新的生长点。
以小班为起点,开展幼小长程衔接。幼小衔接不是大班下学期的“集中突击”,而应是整个幼儿园培养结果的“水到渠成”,从入园开始,就要有意识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品质、生活能力和社会交往品格。如我们开展的劳动课程,贯穿于整个小班至大班三年时间,相比于大班下学期的针对性幼小衔接教育,这些融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为孩子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一、二年级课程设置,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小学一至二年级的课程不用急于学科化,可在五大领域基础上精选课程内容,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教学方式上,注重游戏、情境、故事,让儿童在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亲近学科知识,爱上小学课堂。比如学校一年级开学后第一周,不教授知识,主要开展“瑞德娃好习惯”主题课程,孩子们在情景剧、挑战赛、生活体验中建立好习惯。这种降低知识难度、注重综合实践的课程改革思路将在未来我校小学低段进一步贯彻落实。
联动社区资源,推动幼小衔接全面铺开。学校将科技馆等作为促进幼小衔接的重要场地,开发出32个社会实践基地,同时联合友好学校中有幼小衔接经验的教师,组成社区辅导员团队。通过场地、人员、资源的整合,创造出一个儿童、成人、学习、生活、环境之间可以相遇与对话、互动与体验的“社区教育公园”,让幼小衔接不再局限于校园。
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站在“人”的立场,向未来看去,我们当笃定:积极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才是儿童受益一生的宝藏,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作者韩董馨系河南省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幼儿园执行园长,李建华系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学校校长)